2.1区域经济高速发展
2.1.1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区域范围包括以上海为中心,以沪、宁、杭为主体的15个主要城市及所辖的60多个城市,占全国国土面积1%,人口的6.2%,GDP总量的16%,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7倍。
1990年代以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上海、江苏、浙江人均GDP的增长水平,相对于全国平均速度,分别从1980年的0.5倍、1.0倍和 1.2倍上升至1994年的1.2倍,1.4倍和1.5倍。
1977—1998年22年间,长江三角洲累计新设市45个,在沿海地区省份中设置新城市的数量最多,建制镇的数量约扩大了8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8%发展到90年代后期的50%左右。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20年持续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500美元。
预计到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GDP将达2.5万亿元,人均GDP将达4000美元:2015年,GDP将达5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从而进入世界富裕国家和地区行列。上海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态势,而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已经形成明显的“二、三、一”的特征。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下降, 科技投入增加的态势。高科技企业和部门大量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以电子通信、 生物医药、 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居全国领先地位。
199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 44.2%,比1990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外贸依存度分别达到了78.1%、 35.3%和31.1%。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已经成为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跨国兼并加紧进行,带来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伴随新一轮产业转移,全球经济发展重心也由北美、西欧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江阴地处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按照梯度理论,江阴是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
2.1.2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成为沿海明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当世界五百强云集上海,台湾电子业龙头企业纷纷奔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连珠江三角洲的台商也相继北上。在东莞投资的台商,绝大多数都已在长江三角洲建立了分厂、分公司或办事处。
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于珠江三角洲的比较优势已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
(1)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广阔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苏南地区以及浙东北地区,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99679平方公里,截至1999年,总人口为7470.6万人,GDP为13740亿元,而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在内共计14个县市,土地面积约 41698平方公里,截至1999年,总人口为2262.14万人,GDP为6493亿元。
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有10个位于长江三角洲;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长江三角洲占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