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语:
本文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对城市规划设计中一些由来已久的习惯做法提出了质疑,并以当代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为指导,以生态与人文城市为核心目标,从城市防洪与城市环境营造,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街区建筑布局、绿地和开放空间规划、城市景观特色营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并着重阐述了以下几方面的理念:
(1)第一,与洪水为友的“城-水”关系:有多少城市由于惧怕洪水,使城市临水而不见水,高堤强坝隔绝了城与水的联系。本文通过垂直和水平两维的空间设计,将城市与水相交融,充分利用了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
(2)第二,“反滨江路”设计:沿水修路已成为中国所有城市建设的一大顽疾。土地的公有属性、设计人员的简单劳动、决策者的眼前政绩追求,使得中国数以百座具有山水城市禀赋的城市毁于一条条快速的“滨江大道、”“滨湖大道、”或“滨海大道。”有水而不可近,城市的生态性、宜居性毁之大半。世界城市建设的成败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滨江大道”是最愚蠢的道路建设策略,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城市不因之而后悔并付出沉重的代价来改造。本方案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反滨江路”设计,力图使城市与水、城市与人变得更亲切。
(3)第三,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强调景观和生态基础设施---而非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特色。本方案首先通过规划和营造一个绿色的景观基础设施,来满足人的游憩、步行和购物等需要,再围绕这个景观基础设施,来布局城市功能和建筑。
(4)第四,低碳城市:最新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的速度远远超出人们以往的预测。低碳城市是全世界都在探讨的课题。中国城市的耗能占全国总耗能的75%,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实现低碳城市的关键。本方案的低碳城市理念体现在绿色交通体系,绿道步行网络,集约型的城市功能布局、对气候的适应性建筑布局和微气候的营造等方面。
(5)第五,矫正建筑退红线的控制法则:长期以来,建筑退红线被认为是维护公共利益的一条控制法则,似乎充满正义。于是,可以看到城市50米、100米的绿色景观大道横穿城市中心,决策者和规划师都常常以此为豪。殊不知,这样的绿化景观大道在城郊尚可,在城区却利大于弊。它使城市失去了城市的应有密度和建筑空间,失去了宝贵的街道商业和街道生活,也增加了行人穿越马路的难度,而且,这样的带状街道绿地的使用效率和生态服务功能都较低,城市空间也过于单调。在同等绿地率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整体设计,使绿地发挥更大效益,同时使城市更富有韵味。本方案调整了原控规制定的绿地退红线法则,而是翻转过来,将绿地置于建筑围合的院内,形成绿色院落和绿道步行系统及开放空间网络。综合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城市设计方案是在原控规条件下的有限设计,实际上,这样重要的地段,传统的“总规-控规-详规”模式来指导建设本来就不适宜。控规不应该作为绝对的不可变的法定文件,相反,控规至少应该在城市设计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整后才能成为法定文件,这样生态与人文的城市理念才得以更完美的实现,但这是本工作以外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