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区:是指北京西部地区的太行山脉和北部、东北部的燕山山脉。这一地区的绿化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地区的森林体系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北京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对防御风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城市提供氧气等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也是开展森林旅游的重点地区。
为了满足上述功能,规划根据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北部燕山山区结合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结合长城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生态风景林,并在山前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在太行山重点建设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风景林和生态经济林。同时,山区还有荒山荒地49130.4公顷,因此,在山区重点绿化的同时,加强山区一般绿化,稳步推进岩石裸露地区植被恢复,加强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满足服务城市功能的需要。主要包括三个区域,燕山水源保护林建设区域、太行山水土保持林建设区域、前山脸风景林建设区域。
到2010年,使山区的林木绿化率达到71%,森林覆盖率达到48%,2020年分别达到73%和52%。
⑵ 平原区:主要是北京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和西北部的延庆盆地。北京的平原区绿化具有形成城市开敞空间、维护城市合理空间布局、提供氧源、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保护湿地、保护农田、景观游憩等功能。规划依据这些功能进行各类绿地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城市外围绿化隔离地区(中心城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五大风沙治理区、五河十路绿化带及其它林带、朱庄自然保护区、京东南林水结合的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之间的湿地保护区及延庆盆地的野鸭湖、妫水河湿地保护区、南苑、古运河~潮白河~温榆河风景名胜区、潮白河森林公园、北宫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重点绿化区域及分布于平原区的果林地、各类圃地和农田。
⑶ 城市建设区:城市绿地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合理空间布局、美化城市景观的最主要因子,是居民开展游憩、休闲、文化、体育、交流、防灾避灾等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规划城市绿地布局要满足城市“氧源”需要;保证城市空气流、生物流的畅通;绿地系统空间结构要和城市空间结构紧密偶合;绿地布局要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绿地指标的要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屏障绿地、楔形廊道绿地、环城绿地、大、中、小斑块绿地、城市绿网等;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城市生态景观绿地。
通过以上山区、平原区、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重点绿化区域的布局,形成城郊一体、山区与平原均衡搭配的生态化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
第12条 建立多功能绿地系统
根据绿地的综合功能、自然属性及分布特点,将市域绿地概括为十一个绿地功能系统、它们涵盖于整个绿地空间结构中。在空间上相互交错、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网络。
⑴ 生态屏障
第一道为西北部山区,第二道为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第三道为中心城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