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以下简称旧城保护区范围规划);第二部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试点和示范——“南长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以下简称“南北长街保护规划”)。
规划构思
本规划为保护和控制性规划,不是开发建设性规划。划定北京整个旧城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控制范围,面积达10Km2。规划既有总体和宏观性,又有详细和微观性;既有指导实际工作意义,又有规划理论研究价值。是北京城市规划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制定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其规划思路和规划深度要有重要突破。
规划内容
“旧城保护区范围规划”除划定了25个历史文物保护区的保护和控制的四至范围以外,还包含以下内容:
1、调查研究街区的历史、特色和现状;
2、提出国家、市、区三级文化保护单位和保护范围,以及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建筑清单和保护范围,为保护历史街区中的建筑精华提供了明确的空间范围(此部分工作是第一次提出,很有价值);
3、在控制范围中细分了地块,对每一地块提出了与保护区相关的特殊要求(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立面形式、建筑色彩等);
4、提出了“规划实施意见”,对保护区、控制区的不同类别的建筑提出了不同的保护、更新、改造的要求,供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参考。
创新与特色
规划在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的同时,提出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建筑清单、控制范围中与历史街区保护相关的具体要求,强化了规划深度。
在“南北长街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论概念——“微循环式”的保护与更新,明确而形象地提出了保护规划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在“南北长街规划”中,把历史街区规划的基本单元确定为“院落”(四合院),十分有利于北京历史街区的“细胞”四合院文脉的保护与整治。
规划探索了一整套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工作框架和技术深度要求。
实施效果
1、《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控制范围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已成为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法律文件,在日常的规划管理工作中得到贯彻,使旧城中约10平方公里的25个历史街区得到不同程度的有效保护,制止了“开发”冲击的势头。
2、“南北长街保护规划”的实施效果:
1)为该区日常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更详细更具体的规划要求和管理依据;
2)西城区政府按规划对南北长街进行了整治,拆除违法和临时建筑,开辟了一些小绿地,改善了城市景观和环境;
3)部分四合院根据规划进行了翻建或整修;
4)本规划成为北京其他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样板和范例,进行推广。
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实施效果
北京旧城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面积汇总表
序号 保护区名称 重点保护区(公顷) 建设控制区(公顷) 合计(公顷)
1-3 南北长街、西华门(3个) 30.38 0 30.38
4-6 南北池子、东华门(3个) 53.02 22.31 75.33
7-14 文津街、景山前街(8个) 84.17 16.27 100.11
15 什刹海 127.11 171.29 298.40
16 南锣鼓巷 59.22 23.78 83.00
17 国子监 35.09 27.30 62.39
18-19 阜内大街、西四北(2个) 71.00 35.70 106.70
20 东四北 54.40 15.50 69.90
21 东交民巷 25.38 36.86 62.24
22-24 大栅栏、东西琉璃厂 9.34 38.78 48.12
25 鲜鱼口 10.12 10.00 20.12
总计25个 559.23 397.79 9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