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风景资源特色与评价
第九条 太极洞片区资源特色主要体现在:
地质特征:洞内和山体均显现“喀斯特”的典型地质风采。
太极洞片区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和南京凹陷的过渡地区,是凹陷后再经流水侵蚀和搬运堆积作用而成。地下溶洞众多,构成一个庞大的溶洞群。岩石主要是石灰纪二叠纪、三叠纪沉积的纪灰岩。物理风化作用弱,风化层较薄,而化学作用强烈,易受碳酸水的溶解而风化,岩质中的钙易溶解流失。
太极洞的形成有着极其漫长的地质历史,它发育于中山石炭统壶天群和下二迭统栖霞组的石灰岩中,由于地域性地壳上升,发生皱折和断裂,地下水沿着其薄弱环节活动,碳酸盐岩经地下水洞内有深曲折的地下河,水深1.3—1.5米,水面宽10—12米,常年不枯。
风景名胜区四周环山,林木茂盛,山体起伏高度不大,一般在100米左右。表面有大面积多姿多彩的太湖石露岩,构成丰富的景观资源。
水文特征:暗河澎湃,明水细长。
太极洞北部即为郎川河和金溧河的分水岭,片区范围即为郎川河河流域的最北缘。太极洞内地面水均源于溶洞内泉水和地下暗河,长流不衰,水源充沛,水质优良。泉水由地下流出,汇成地面数条小河,汇入郎川河,最后注入长江。
人文特征:民间流传与史载兼备。
据民间传说,汉光武刘秀、明太祖朱元璋、清朝乾隆帝三代皇帝到洞巡游过,前有遗迹依稀可寻,乾隆弈棋处、刘秀的避难桥——卧龙桥、朱元璋的屯兵积粮处,有文字记载,有史可查的东吴大将吕蒙任广德令时曾多次到太极洞探幽;宋相范仲淹到广德为官任参军,常访太极洞,并留有墨宝华章“跫然岩”碑刻一块,洗砚涤笔的砚池湖遗址。明广德知州(官至弄部侍郎)吴同春所题“太极洞”匾额至今仍清晰完好;同时还在洞内留下数块墨宝“二仪悠分”、“同去别境”、“回步峡”等。历代名流在太极洞游览时共留下五块碑刻,十首古诗词,三篇游记。明冯梦龙在其名著《警世通言》中,称“协州换鼓”、“广德埋藏”即为广德太极洞。
气象特征:季相分明,清新健体。
太极洞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洞内四季如春,常年保持在18—23℃之间(夏季23℃,冬季18℃)。据中国旅游报一九八八年八月报道,地下溶洞还有奇特的治病效果一“洞穴疗法”。太极洞还是实施这一疗法的“天然医院”,一旦游客置身于这一特殊环境,使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改变,对治疗神经衰弱、肺气肿、支气管炎、高血压或某些老年人疾病,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洞内的特殊地质构造,使空气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微量的元素和阴离子,对促进和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心理、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也能发挥作用。
生物特征:植被斑斓。
从植被林带划分上看,太极洞属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林植被带的南部。其植被以苦储、青冈栎、紫楠及伴生的豺皮樟、老鼠矢等常绿乔灌木为主,并有马尾松及少量杉木、栎类、竹类等经济作物,果树则以茶、板栗、柑桔为主,野生动物资源有山羊、野兔、山鸡、画眉鸟等。
民俗民情特征:皖南特色,丰富多姿。
太极洞地处广德竹乡和茶乡,竹编和制茶工艺精良。皖南花鼓戏、皮影戏、皖南狮灯、舞龙、舞凤等,有开发利用潜力,如能发掘整理,并同现代旅游结合,将是风景区游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