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典型景观规划
第二十三条 太极洞片区典型景观规划
太极洞的典型景观主要集中在洞内,洞外主要是狮王守洞。
洞内的各类典型景观均为钟乳石和其他石块组成的各种造型,应尽力挖掘,从文化和灯饰显示的角度,充分地向游客展示。
狮王守洞: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的风水观,画龙点睛式展示。规划要求在洞前区的视觉最佳处设观景台。尽快恢复破坏的山体。
风景区的氛围,尤其是长乐谷,由其养生度假功能决定,景观所营造的氛围应该是宁静素雅的,游客进入谷中,身心能立刻松弛下来。
(一)溶洞景观规划
规划建议编制专门的溶洞自然资源调查报告和保护规划,对溶洞的形成条件和洞内的生态系统及生态过程进行调查,从而制订具体的科学保护目标和保护措施。
目前对太极洞的研究和保护不够,人工开发较为随意,对溶洞的自然资源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明·一统志》记载:“…游者秉烛而入,有石燕群飞,乳泉滴沥,神人佛像,棋盘钟磬之属,皆白石天成…”。今天的太极溶洞,“石燕群飞”的景观已不复存在,“白石天成”的景观除壶天宫外,其余部分也已受到较大影响。如雪窦宫的命名因其白,而今已名不符实。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快恢复自然物理情态
首先,溶洞的地貌有所破坏。太极洞在开发过程中,进行了较多的人工改造,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水泥,筑砌了水泥地面,对有些不够牢固的钟乳石进行了加固,并用水泥人造了少量景观。由于水泥本来就与石头颜色相近,加上洞内光线较弱,难以区分哪里是水泥,哪里是天然石头。正是这少量的水泥,让游客对其他大多数景点的真实性也有所怀疑。
应严格区分人工新加部分和天然部分,规划建议采用达到防火要求的木材或其他天然材料铺装地面和加固危石。
其次,洞内的水体有所破坏。目前,地下暗河需定期清淤,由于上游地表汇水区域内矸石山较多,泥沙很大,污染了地下河的水质。应严禁上游开采石灰石,尽快恢复植被涵养土壤的能力。
(2)制订专项措施,拒腐防变
要想对溶洞进行长期的保护,必须保护其形成条件。太极洞在开发过程中,对原自然洞口进行扩大作为出口,并另凿新的人工洞口作为入口,改变了洞穴系统内气流强度和空气交换的周期,使原有的半封闭环境变成半敞开的环境,加速风化而影响钟乳石表面化学变化,使其结构疏松和表面色调暗化,并且表层易粉化和脱落。目前,洞内原本洁白的钟乳石,已有相当数量变色发乌。
规划将入口改为仅容一人通过,其余部分用门封住,遇紧急疏散时仍可使用。并制定专项规划,研究空气成分的变化,并设置一些气体发生器,如设置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气的反应装置。
(3)科学处理声场、优化光环境
溶洞内原本是安静黑暗的,有丰富的微生物和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如蝙蝠和燕子等。进行人工开发后,原有的生态群落受到破坏,温湿度的改变破坏了微生物的生长环境,燕子和蝙蝠也不见了踪影。生态群落受到破坏的结果是洞内环境的自净能力下降,尤其是游人对洞内空气成分的破坏难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