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总体布局规划
第十五条 太极洞片区规划结构和规划布局
(一)规划结构
太极洞片区规划提出如下设想,总体布局分为三个层面:
1、环形风貌区
2、核心洞景区
3、洞前区
环形风貌区和核心洞景区都处于核心保护的地位,以维护生态的完整性和洞中奇观的原生性。规划要求,加强太极洞景区的地质勘察。按地质构造进行新洞景的开启与保护。
(二)规划布局
环形风貌区重在保护,只将三清山区域作为游览区,增加游览步道和各类旅游设施的建设。
核心洞景区的山顶处应保留现状步道,但应将品质进行提升,撤除洞口以东的商业设施,提升其它已建设施的品位。
规划将洞前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游赏区、接待服务区和安置区。以三条河为纽带,联接村落,形成有机联系的组团式布局。
1、游赏区
包括太极文化景区(含入口区、三清真境、太极养生中心、中心区),三洲山景区共三个景区。
入口景观区位于太极路、南宫路交叉口处,面积约40公顷。
在南宫路和清虚路交口处,设交通转换中心,面积约4公顷。乘坐旅游巴士和不住宿的游客在此换乘风景区内的电瓶车。小汽车沿清虚路(环路)直接进入宾馆区。
太极养生中心包括游客养生服务区和太极文化科研教育区,面积13公顷。
2、接待服务区
游客服务中心面积9公顷。包含购物、餐饮、娱乐等职能。
行政服务中心区面积11公顷。
宾馆用地面积20公顷。建设多元化的接待区,应包含多种多样的接待形式和建筑形式,既有大多数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中低价位旅馆,也有功能齐全的高价位星级宾馆,;既有团簇式的建筑形式,也有独栋小木屋。
3、安置区
居住用地面积25公顷。居住用地配套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拆迁安置区的建设可以参照新农村的建设,但在风貌上要与风景区协调。
规划为保持各种要素的和谐,特别是在风景尺度上的和谐,利用过境公路形成单循环线,将太极洞片区的入口设置在规划片区的南侧。而现在的出入口位置成为出口。通过滞留游客的时间,延缓洞内瞬时游客容量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