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态委员会 >>工作会议 >>
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常委会会议纪要

时间:2009-08-26 来源:生态委员会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2009年7月11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常委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全国城市科学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部分生态技术与产品的企业代表、相关城市政府领导、相关国际组织代表等共计8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哈尔滨市副市长王世华到会祝贺,欢迎各位代表莅临冰城,探讨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相关议题。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学会管理处副处长颜利民,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宋言平、徐文珍等相关领导出席大会。

会议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李迅秘书长主持。他首先对专业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及历程作了简要介绍,宣读了民政部关于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批复。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学会管理处颜利民副处长代表中国科协对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发表讲话,希望专业委员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广泛联系国内外的专家与学者,积极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区、横向联系等特点,在推动生态城市研究、协助政府谋划城市发展战略、联系和沟通广大研究工作者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会宣布了专业委员会组织框架及人员构成。本届专业委员会由顾问、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仇保兴理事长发表重要讲话,对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任务提出要求,他指出:现代城市规划诞生至今,已经历100余年,城市规划学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城市规划的先行者逐渐用生态学的方法改造城市规划学,引入新的学科理念。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生态城市模式的选择是时势所趋。从国际形势来看,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刚刚闭幕的G8峰会做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决定,至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有分析指出,如果在未来50年中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每年就将有高达3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全球气温可能上升2度,这将使整个大气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冰川的加速融化和水蒸汽的持续增加必然导致海平面的抬升,干旱、火灾、热浪、风暴等极端天气是气候变暖的直接结果。而85%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自于城市,城市的发展模式在未来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工业文明转变至生态文明,是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的必然趋势。中国的许多城市已自上而下的开始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生态化的改造,不少发达国家与中国政府合作建设生态城,借助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生态城市具有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如中国与新加坡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国与英国政府在湖南株州,中国与瑞典政府在唐山曹妃甸,中国与芬兰政府在江西共青城等。这种由外至内的推动力在未来也将深刻影响中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模式,这就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课题,需要生态学科的引领,汲取国外在生态城市实践方面的先行经验,在理论上加以充实。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的三个主要任务:一是对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学术体系的建立展开讨论,探索建立生态城市研究的学科体系;二是基于生态城市复杂的系统结构,对于其重要的子系统:交通、水系统、能源结构、循环经济、建筑等关键技术要实施集成攻关,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绿色化;三是提出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气候分区的标准、规范,在标准体系建立后,提出科学的评估体系及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的开展生态城建设的咨询及设计,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要交互进行。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方精云教授代表专业委员会发表讲话。他对于生态城市内涵提出几点看法,指出“生态”从原意上讲是“家”或者“居家”的意思。从本原出发,生态城市的建设实际是人类对于和谐家园、和谐环境、和谐生活的追求。有三个维度对于生态城市内涵的理解或判断,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自然或者是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和谐。第一个维度是从社会公平、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这个层面更多的是靠政策层面、制度约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宏观大环境,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个维度是指人类与其它生物群体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和谐共生,各自有比较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态廊道,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不要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从生态学的角度反思总结城市发展的模式,改变粗放短视的发展理念;第三维度是生态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即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如何有序集约的利用城市空间,充分体现“自然与自然或者是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和谐”?这也是专家层面应更多关注、更多思考的问题。

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孔彦鸿教授代表秘书处作关于2009-2010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的简要报告。初步提出工作构想有:一是完成相关学术理论研究及报告的编撰,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完成“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纲要”报告的编写,着手准备编撰“中国生态城市发展年度报告”,计划每年推出一本,系统记录中国生态城市发展轨迹;二是建立相应的信息媒介平台,对生态城市的理念及相关理论进行宣传普及,策划建立网站及出版半年期的“生态城市研究”专刊;三是设立青年工作学组,将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吸纳进组织,并策划举办首届全国青年生态城市优秀论文评选;四是探索建立全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五是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契机,与境外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举办生态城市论坛;六是计划每年结合年度学术热点,3月-10月份期间举行两次专业交流或者是考察实践。

各位委员结合工作规则及计划安排,对于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开展讨论,综述如下:

1、大家普遍认为工作规划对于专业委员会的本位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任务,即开展学术研究,探讨中国生态城市发展,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生态城市的理论,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及咨询服务。在建立学术研究体系、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标准、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目标,但应该更为聚焦,突出重点。这就要求专业委员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要厘清目前关于生态城市认识上的误区,进一步明确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及定义,工作才会更为有的放矢。

2、委员对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当前发展形势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实践也需要体系来评估其建设发展的成效。但体系的构建要在数据与基本情况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要十分审慎,要厘清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资源、生态安全、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体系构造要考虑不同生态系统、不同区域、不同生态条件的差异性,因此体系应不是唯一的,是指导性,而非控制性的,不同生态区域具有不同特性的生态城市体系。要摒弃行业之争,倡导跨行业、多学科的资源联合,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

3、部分委员认为在专业委员会工作方面要突出阶段性的工作重点,针对目前生态城市研究方面比较薄弱的环节,着重考虑:一是可考虑建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监控体系,在整个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引入监控体制,特别是其后期的运营管理方面实时的监控,反馈相关信息;二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如何与实践接轨?目前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各行其道,真正对话与交互的机会极少,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具体的实践,要逐步建立联动机制;三是要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常态的城市规划、建设不同,要进行投入产出的分析,综合考量生态城市建设的成本。

4、部分委员提出,在专业委员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打造方面,应该有更细化的考虑。一个学术组织的公信力来自于中立、学术、权威。因此学术活动的开展要更多的在技术政策和市场实践中寻找平衡点,离不开政策、技术、市场这三块。除去纲要、白皮书等相关研究工作树立学术权威性外,还可以更多的从政策咨询方面考虑。如可以与市长培训中心等相关机构合作,开设相关课程与讲座,为领导层的决策增加影响力与说服力。专业委员会构成中有相当部分生态技术企业的代表,要为其构建企业与政府交流的平台,更多的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

5、组织运行的管理对于一个专业委员会工作来讲非常重要。部分委员认为,组织的运行管理是目标实现的根本,运行管理的体系的完善化和体系化是需优先考虑的问题,对于专业委员会要进一步进行工作职能的细分,委员要加入到具体的工作中,根据组织分工,让更多的委员承担相关的责任。此外,组织的经费支撑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经费的支撑,一个组织就不能持续发展,学术的权威性就会受到置疑;当务之急需要有设立专业的学组,按照大的板块,大的资源建立相应的学组,如水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等,学组内部与学组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相应观点的冲撞会产生观念的创新,技术路线才会更为多元化。

沈清基常务副主任委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首先要根植于城市学,所有的生态城市的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从城市学出发,发挥城市学学科群的积极作用;同时,生态城市研究也应建立在城市学与生态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应充分、完整地体现和应用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作为一个学术性的研究组织,本专业委员会应该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应该有严格的学术规范,并遵循科学的准则;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形成合力,使组织的发展具有一种可持续性,力求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他提出请所有委员提供一份对于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建议书,交由秘书处整理后统筹考虑。

本次会议有关决议事项: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委托发展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并确立会员收费标准。个人会员会费100元/年,团体会员会费2000-3000元/年,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财务负责管理专业委员会收支情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常委会会议纪要 的资料
· 生态城市委员会2010年常委会(扩大)会议纪要 [2010-12-24]
·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 [2009-08-27]
· 中新天津生态城 [2009-08-27]
·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绿色建筑联盟成立大会论文征集函 [2010-11-19]
·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绿色建筑联盟成立大会邀请函 [2010-11-19]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