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生态城 >> 解决方案>> 绿色交通

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概念规划

时间:2011-09-26  来源:中国城乡规划网  作者:

项目类型:国际竞赛第二名(第一名空缺)

项目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

项目负责人:李萍萍 李颖 赖寿华

项目组成员:郑静 苏运生 黄建中 丁辉 毛娟 李光旭 费逸惠 彭湘舸

委托单位:高桥镇人民政府

项目规模:高桥镇域38.73平方公里

高桥镇位于浦东新区北部黄浦江出海口,临近外高桥保税区和外高桥港区,2001年总人口11.68万人,土地面积38.73平方公里。镇内有高桥石化、巴士福化工等知名企业,区内空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都比较严重。2001年被上海市政府选为“一城九镇”之一。浦东新区政府意图通过学习荷兰物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将高桥镇发展成为一个港口物流重镇和现代农业基地,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居住新镇和旅游休闲区,一个具有“荷兰”风貌的绿色高桥。按照招标书要求,从镇域发展到旧城改建等不同层面,应标方都需要提出规划解决方案。

我们提出的规划方案从三个层面来解决问题:第一层面,通过总体发展方向研究认为高桥镇的几个建设目标在环境要求上是相互矛盾的。对于高桥而言,环境不是如何保护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善的问题,只有改善环境并且把环境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才能支持未来的发展。这就是“凤凰涅磐”,高桥将是一个再生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因此,规划方案提出通过“环境控制”的理念来协调不同发展目标,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建设从镇区到旅游休闲区的居住轴,以及两侧的农业区和高尔夫公园来隔离工业物流园区等措施来实现环境控制的理念。第二层面,根据传统社区聚居形态变迁和城市设计要素分析的研究,通过“结构一体化和内部组织的多样化”来组织居住单元,整合高桥城镇空间发展。第三层面,借鉴荷兰城市发展的经验,在新城规划中采用自然水景园、居住社区单元模式和带型公共绿地三个理念来创造有特色的社区环境;在高桥港城镇中心中通过保护历史建筑,延续城市肌理,扩大中心区公共开敞空间等手法营造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城中心。

规划理念I——环境控制

1.理想与现实

矛盾的焦点,从本次高桥概念规划所赋予高桥发展的预期目标,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强调的是高桥的对外服务功能,而不是内向服务功能。也就是说为实现政府的目标而对高桥镇土地、环境的调整与功能完善不是基于地方自身的发展潜力。这些目标在许多方面是相互矛盾的,矛盾的焦点就是土地与环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些目标就很难实现,或者说难以同时实现,高桥也难有再生的机会。

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发展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既互相矛盾,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这些发展意图都无法回避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证定的环境质量。

2.环境控制

我们认为概念规划方案很难通过否定某一方面来肯定另一方面,提出的方案应能在最不利的条件下,对土地、城市建设都可以做出多种安排。物流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和居住物业这四个可能方向共同的交集是——环境控制。只有把环境控制好,各个发展方向之间的矛

盾才能比较好地协调,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才能得以解决,高桥才能从一个环境比较差的地区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高桥“概念规划不是做人口增长规划,而是要做好环境规划”。这如同凤凰涅磐,凤凰代表再生与长生,“凤飞高桥”也就是表明高桥是一个再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3.环境控制的内容

环境控制目标是:高桥的发展应该是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寻求平衡,通过环境建设把高桥镇建成环境治理的示范镇,为子孙后代创建一个绿色高桥。控制的内容是:三网建设、住区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

三网建设:包括水网、绿网和路网。调整现有的水网,通过工程手段增加水体的置换和水体的净化;建设贯穿镇城的绿化网络,作为不同用地之间分割的屏障和污染的卫生隔离带;调整规划路网,使过境区内客货运交通更为顺畅,对区内生产、生活环境相互干扰更少。

住区环境建设:通过合理安排用地,合理组织住区的规划建设,做到住区环境优美,用地集约,社会网络能较好地维护。

污染治理:除在区内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的要求达标排放之外,还要积极寻求科学的、生态的污染治理方法,如利用河塘植被对污染的地表水进行生物净化,利用吸纳噪音的树种来做镇区与上海炼油厂之间的卫生隔离带等等。

规划理念II——聚居形态的变迁

本次规划提出高桥从城乡二元模式向城乡融合模式演进的关键在于资源和发展的集约化,城镇结构的扁平化,以及内部组成的多元化。

1.资源和发展的集约化

在“一城九镇”实施过程中,打破行政分割将高桥同凌桥两镇合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奠定了基础。本次规划通过对镇域用地规划的调整,在将工业和仓储向沿江、沿海集聚的前提下,沿规划轻轨线路设置一条居住带,顺应河网肌理,设置社区居住单元。

在沿轨道交通发展的居住带上,我们提出了以居住社区为单元和建设重点的发展方针。社区单元之间用50米以上的绿带隔开,一方面使得社区内的居民容易获得领域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使得社区环境具有城镇的特点和优势。这样高桥能够以环境优势吸引城区人口来此居住;同时通过政策和经济的保障,使得农村的人口向居住带逐渐集聚,从而逐步实现城乡集约化融合发展。

2.结构的一体化

本次提出的结构一体化,是以“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中介,通过集束交通串联的居住社区形成居住带的发展模式,彻底打破了村、镇的行政管理概念。空间结构扁平化和行政结构扁平化相互对应,实现高效管理,是在深入分析城乡二元矛盾之后提出的高度理性的规划。在空间上,规划的居住社区单元顺应地形河道,通过鱼骨状交通线,反向插入原有沿河延展的农村住区,并同原有的网络连成一体,从而使得原有以河为骨架的农业社会的居住模式,逐步向以车行交通为主的社区化模式过渡。这样居住单元之间以河为界,形成城乡一体的、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扁平化结构形式。社区和社区之间采用绿带分隔,有利于形成心理认同感,也使得居民更加容易亲近自然,从而摒弃了传统的中心绿地,沿街商业的街区模式,有利于体现江南水网地区小城镇的特色。

3.内部组织的多元化

在扁平化统一的完整结构下,要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社会稳定就必须强调各单元之间的多元化和差异性。这样的多元化可以表现在城市社区和居住单元两个层面。通过在不同层次的多元化尝试,本次规划力图通过在城乡一体化的扁平结构中以社区和建筑为单位的空间体系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才能保证城市顺应市场和政策的要求健康发展。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高桥的未来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何以一种不变的结构,应对变化中的背景以及不确定的未来,是本次规划研究的重点问题。内部的多元化和灵活性是整体结构扁平化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化不是一种策略,而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规划理念III——城市特色塑造

海提出将高桥建设成为“有荷兰特点”的现代化城镇,焦点在于:是将其建成“荷兰式的城镇”还是将其建成“像荷兰一样适宜居住的城镇”?如果城镇居民整体的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没有提高,则整个城镇即使在形态景观上像荷兰,也无个性可言。反之,如果城镇适宜居住,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则个性是由内而外自在生成的。在城镇特色的塑造过程中,我们从对荷兰建筑的研究中提出了高桥应对的几个想法:

1.对水的重视

在不同层面的规划中,水被作为设计的首要元素强调出来,并同人文环境充分结合起来。在高桥的规划中,我们坚持对原有水系的充分尊重。在镇域范围内对原有水系从景观和功能两方面进行了调整,将外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对原有水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在居住区的建设中,将水系作为带形绿地的脉络,使得城镇居民能够回归临水空间;在镇中心区的设计中,提供了多样化的滨水公共空间。

2.对自行车交通方式的重视

荷兰的自行车几乎同中国的自行车一样出名。我们认为自行车交通作为一种无污染、有效的交通方式,应当在中国得到坚持。然而,机动车两旁加非机动车的道路断面既不利于交叉口机动车的运行,也使得自行车交通无法接近景观更好、污染更小的环境。本次规划在公园和镇域的设计中同绿地河道系统相适应,都设了非机动车专用道。在轨道交通的支持下,高桥将成为倡导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的示范城镇。

3.前卫而富有创造性的现代建筑

在高桥镇区的规划中,我们没有将城镇的风貌固定于某个国家或某个时期,而是强调在种务实精神下的多元和创新。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原生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的整个生长期中坚实地和原生土壤联系着,只有保持自己个性的民族文化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反映了自身文化特点的城市,其个性才是真实而稳固的。

一方面我们必须辩证地分析原有城市特色的价值从而加以保护和利用,同时最大限度地为新的发展留出足够的施展空间;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进化的演变是城市惟一恒久的特征”,只有在文脉延续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创造,才是城市特色发展的根本。

知识共享
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