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核电“靠谱”
记者:非化石能源的前景非常可观,而中电投目前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水电和核电,这是为什么?
陆启洲:低碳经济不是低成本经济。非化石能源中至少有两类是高成本的,风电和太阳能,是我们现行居民收入水平所不能承受的。而水电和核电是属于低碳能源里面成本比较低的。目前我国水电平均上网电价比火电低一毛钱,核电上网电价现在也能够做到低于火力发电上网电价。因此,现阶段还是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我国水电资源目前的开发程度仅为36%,而有的国家水电开发程度已达80%-90%.
记者:有观点认为,现在电力发展得已经够快了,发电企业的进一步转型发展会不会加剧电力过剩?
陆启洲:现在电力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但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本身就应当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不能等缺电时再搞,那是临渴掘井。预计到2020年我国用电需求将达到17.67万亿千瓦时,发电装机将达到16.5亿千瓦以上,分别是2009年的2.1倍和1.9倍。
另外,从能源结构看,我国的资源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必须以电代油、以电代气,必须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提高电气化水平。
为化石能源“正声”
中国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从某种程度上说,要达到如此艰巨的目标,除了在能源供应的增量上加大新能源的供给比例,更重要的是在巨大的存量市场上降低排放,以新的思路发展传统化石能源。
资料称,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占到排放总量的77%,如果不进一步采取应对措施,2030年全球的排放将增加40%-110%,而且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谈及低碳,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提供了能源利用的新思路,无疑是未来能源利用的方向。这些可称之为“无碳”的能源种类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并且因其仍处于发展初期,而拥有广阔的投资前景和产业可塑性。
不过,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清洁能源比重,除了增大清洁能源“分子”之外,还必须将“分母”中传统能源的比重做小。因为很明显,新能源是未来的希望,但还不是今日的支柱。
石油和煤炭仍然将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石油仍然是最重要的单种燃料,而我国装机的75%还是燃煤火电。新能源尚无法替代化石能源,化石燃料仍将在能源构成中居主导地位,新能源将长期作为化石能源的补充角色而存在。
甚至有激进的看法认为,新能源产业面临技术、设备、上网、价格、大规模利用等诸多问题,要达到迅速铺开产生效益的阶段短期内恐难实现,而对现有的石油、煤炭传统能源利用进行技术开发,产生的减排效益将高过新能源。例如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旦获得突破和具备经济效益,对于煤炭产业带来的减排价值将不可估量,而产业改造带来的投资价值也不输于新能源。
除此之外,一些同样被归入“化石能源”的能源品种,其对中国具有的减排意义和市场容量也并不输给新能源。例如天然气和煤层气,其主要成分甲烷中只含有1个碳分子,燃烧后主要产物是水。虽然天然气和煤层气与煤炭、石油同根同源,来自远古时代的有机生物体,属于传统化石能源,但排放程度有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基于国内外现有的资源量和开发利用能力,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利用扩展速度非常惊人,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年增长超过10%,对产业投资的拉动效益显著。而相比同样处于发展初期、严重依赖政府补贴的新能源,天然气和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链已经具备明显的经济效益,政策在逐步完善之中。
而仔细分析新能源的减排效益,也并非全部“无碳”。例如林业类生物质能,依靠燃烧秸秆、稻壳,或者种植速生林燃烧发电,其过程中同样有碳排放,特别是种植项目本身同样要消耗能量,产生排放。
因此,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传统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要二者并重,切不可一谈低碳就将传统化石能源打入另类,而是要在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资金与技术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