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正值清晨垃圾转运高峰时间,车辆络绎不绝。垃圾倒入集装箱后,立刻又有更大型的垃圾车将垃圾分批运走。五路居垃圾站的场长李泮星告诉笔者,垃圾在这里压缩之后,就直接由垃圾车运到25公里外的六里屯填埋场了。
当笔者询问垃圾分类的情况时,他建议去小区里进行调查。“小区里才有垃圾分类,我们这里不分类,你看,他们都是直接运来,我们直接处理之后就拉走了。哪里有什么分类?”
该处理站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丰台区马家楼垃圾转运站是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的,至于海淀区,“还真不知道有没有分类的垃圾站”。
而在距离五路居垃圾转运站50米的海淀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五队,门卫也称:“我们这不负责分类。”
地点五:丰台区马家楼分选转运站
时 间:7月28日 09:30
垃圾分类,不看类别看大小
与前几次走访垃圾站不同,笔者到马家楼分选转运站,一路只看到宽阔茂盛的绿化带和干净湿润的马路,却没有闻到明显的垃圾腐臭味,也没有蚊蝇乱飞的场景。
院子的一角蹲着两个工人,笔者上前询问垃圾分类的情况,他们说:“我们只是干体力活,负责把垃圾铲进去,分类是车间的事情。”笔者旋即走进筛分车间,刚刚操作完毕的陈师傅介绍,吸铁石会把垃圾中的铁吸出来,而塑料制品也会被分离出来,其余的垃圾则被按照体积大小,分成大料、中料和小料,而不是按照种类分开。
院内停放着众多蓝色集装箱,其中一个上面用粉笔写了巨大的“铁”字。陈师傅说,分离出来的铁在站内就被卖掉了;至于塑料制品,他指着一捆色彩斑驳的物体说:“塑料挤压、打包后就成了这样,回收利用后制成塑料盆什么的。”
陈师傅对其余垃圾的去向有一定了解:“大料直接拉去填埋了,中料和小料卖给农民,可以当肥料。”
笔者试图联系马家楼分选转运站技术人员,详细了解垃圾的分类流程、最终去向,但技术人员拒绝透露任何信息,并建议笔者联系主管单位——二清检测场业务部。
同时,该站副站长办公室内有4位工作人员,均表示要有上级同意,才能接受采访。笔者联系该场业务部,业务部告知必须得到北京环卫集团宣传部的应允,而宣传部王部长要求笔者提供相关文件,“一步一步走程序”,并表示今天肯定办不了。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走程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