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灾之邦,有史便有灾,千年灾害千年痛。历史上黄河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的大水灾就有1092次,较大的旱灾就有1056次,几近年年成灾。
“从气候和地形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复杂。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季风异常来时就会涝,退时就成旱,旱涝已成常事;地势从海拔8000多米到海平面有着三大台阶的跨越,沟壑纵横,山势陡峭,地质灾害易发;地处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地质板块交汇地带,地震多发。”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
迄今为止,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大陆地震占全球三分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
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的报告中这样描述中国:“这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洋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
今年的自然灾害,有其特殊原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多发导致水灾严重,旱涝急转、震后山体破碎造成泥石流并发。
但专家们也捕捉到一个新的苗头——
“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的风险正在上升,可能正在进入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说。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极端性事件发生频率正在增加。强降水发生几率增大,中雨小雨发生几率减少。简单地说,要么不下,要么就下大暴雨。这是基本被认定的气候趋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刘洪滨的分析发人深省。
“地质灾害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未来3至5年内,传统山洪泥石流滑坡多发区处于灾害高发期。”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泥石流研究室主任胡凯衡的判断让人警醒。
“自然灾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会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我们应该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多的忧患意识,必须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求科学发展,否则便没有出路。”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胡鞍钢教授的这番话可谓盛世危言,但绝非危言耸听。
在地震后的废墟上学会了“奔跑”
■人类无法消灭自然灾害,但人类却有能力把灾害减低到最小程度。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然而,现实中,要全面设“防”并不容易。
“舟曲之殇能否避免?”舟曲灾害发生后,一位网友发问。
一周之后,四川绵竹的清平乡回答了这个问题。
8月12日下午4时33分,清平乡接到预警信息:未来48小时内有暴雨天气过程。不到5分钟,这个消息也传遍了绵竹市21个乡镇。
当晚,暴雨如注。许多村民都已熄灯入睡,清平乡党委、政府及各村的办公室却亮如白昼,电话铃此起彼伏,所有干部及民警再次接到通知,要求随时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