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环境保护 >>
 
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

时间:2010-09-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赵承 陈芳 张旭东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这是我们新的课题,新的使命。

“我希望每一个人能够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千千万万的生灵依靠她繁衍生息,请大家保护环境……”

舟曲月圆村城关一小四年级学生姚倩,在这次泥石流中不幸失踪。但她遗留下作文中的这句话,发人深省。

绘制出一张张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图

■频发的灾害考验着我们应对的能力,考验着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无论是历史教训,还是现实之需,在设计中国未来道路时,都需要把防灾减灾上升到国家战略,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那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紧紧盯着黑板,饱含着求知的渴望。

9月1日,开学的日子。在位于兰州的甘肃省银行学校,异地安置的舟曲一中高三藏族学生高干让卓曼在教室里上新学期第一课。她专注的眼神,让每一个见到此景的人满怀欣慰和希望。

随着那令人心碎的时刻在时间的长河里渐渐远去,留在人们心中的悲伤化作了希望,化作了力量,化作继续前行的帆和桨。

“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唐代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中的这句话,对多难兴邦作出了令人警醒的阐释。

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兴邦还是衰邦,取决一个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坚强,取决于她在灾难面前显示的智慧,取决于她在逆境中迸发的力量。

中国人正是在自然灾害的磨难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你会看到,漫漫黄沙将世界几大古老文明淹没,而中华文明却始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多难兴邦,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们文化的特质,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造就了特殊的民族文明、性格和信念。

在现代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频发的灾害考验着我们应对的能力,考验着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也考验着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心。

“无论是历史教训,还是现实之需,在设计中国未来道路时,都需要把防灾减灾上升到国家战略,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胡鞍钢说:“‘十二五’规划,应该是一个‘安全发展’的规划、‘绿色发展’的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规划。”

面对多灾的国情,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一个更高水平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全面启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摸清灾情家底,绘制出一张张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图;

——根据灾害风险格局,科学布局生产力,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规模;

——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新观念,从被动抗灾到主动防灾,在强化救灾能力的同时,将更多的力量转移到防灾减灾工作中;

——开展灾害知识培训和应急方案演练,组建专业救援力量,完善灾害风险管理方案,大力提高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培育和扶持减灾产业,更多运用金融、保险等市场手段,转移灾害风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巨灾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科学安全的GDP观念,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多难兴邦,给了我们饱含忧患的意识、悲壮奋进的力量;

多难兴邦,给了我们不屈不挠的精神、聪慧睿智的思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文明在一次又一次灾难的洗礼中,生生不息,永远向前,必将在迎接一次又一次挑战中创造新的辉煌。

这,就是历史辩证法给予我们的启迪!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 下一页 共5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 的资料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关于2016年度第五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公告 [2016-06-14]
· 中国海绵城市联合体出席萍乡“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推介会 [2016-06-14]
· 中国花卉网 [2016-06-07]
· 中国绿建委立体绿化与雨水收集学组 [2016-06-07]
· 中国建设报 [2016-06-07]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