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条条大路通罗马”
气候组织城市低碳发展报告发布
当地时间12月6日,国际非政府组织——气候组织在墨西哥坎昆气候领袖峰会中国日上正式发布了第三份清洁能源报告——《中国清洁革命报告III: 城市》。本次报告,是继2008年、2009年两份《中国清洁革命》报告之后,气候组织发布的一份以城市低碳发展为主题的综合报告。报告通过大量的专家、业内人士的采访与讨论,从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动力、发展基础、路径、重点发展领域、以及挑战展开分析,以第三方的权威角度客观观察与分析了中国地方省、市低碳发展的不同路径尝试,及其进程。同时,报告也借鉴了国际低碳城市发展的经验,并对中国城市下一步低碳发展提出了建议。
报告显示,受城市气候安全、减排责任、经济转型等内因驱动,及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和行动、国内政府对低碳经济理念的认同、企业低碳解决方案的推广及学术机构“低碳城市项目”的研究实践等外部因素影响,从2008年初,一些地方城市的自愿发端开始,中国城市纷纷选择低碳发展,并从城市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出发,进行了不同路径的尝试和思考。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以保定、德州、南昌为代表的从低碳产业发端的“碳益”城市;以杭州、成都、无锡为代表的城市低碳发展综合化规划;以厦门为代表的注重城市空间低碳规划;以天津为代表的城市全面应对气候变化思考。
尽管如此,报告认为,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中国城市低碳发展仍然面临着如下挑战:
数据基础薄弱,使得城市不能准确掌握碳排放的分布和趋势。数据基础薄弱成为城市进行低碳规划中的首要技术障碍,也是国家发改委要求试点城市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的原因。
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和旧有城市规划的碳锁定,使城市存量和增量的低碳并行。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着高速城市化的现实,加上旧有城市规划的碳锁定,要求城市规划超越单纯的空间规划,在交通、建筑、城市森林和农业、城市区域发展等领域充分考虑碳的因素,城市规划的创新势在必行。
体制障碍和政策整合。体制障碍和政策整合一直是各种政策领域面临的问题,城市的低碳发展是综合问题,其对政策间整合与部门间协调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