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都反映过这里的垃圾堆放问题,就连我们也反映过。”在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校门前,一名环卫工人指着车站旁的垃圾箱对记者说,由于附近只有这一个比较大的垃圾箱,旁边公交驾校和北邮世纪学院的许多垃圾都往这儿倒,垃圾量非常大。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多设几个垃圾桶时,这名环卫工人表示,因为街道公用面积有限,新建垃圾箱的规划迟迟不能批下来。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空间密度不断增大,垃圾处理设施要么面临“无处立足”的窘境,要么与市民生活不容。
面临相同问题的地方为数不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屯垃圾站附近的北小河就是一个典型,一股股冒着白沫的污水不断排到北小河里散发出恶臭的味道。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北小河的河水还很清,里面还有小金鱼,晚上有很多人来这里散步。后来人多了,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站流出的污水都排到这里,就越来越臭了。”年近75岁的丁先生一直生活在附近,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亲眼目睹了随着一栋栋高楼的建起,北小河由一条清河变成现在的臭河的过程。
北小河岸边的一排平房,是朝阳区水利局的一处办公点,这里的工作人员称,他们是专门负责看护这条河的。
“这些污水都要流到北京市清洁四厂去清洁,沿途散发出味道也是没办法。这本来就是一条排污河,否则这附近这么多小区的污水排到哪里?”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
公开资料显示,北小河的污染问题已存在多年,多次被媒体报道。今年8月,北小河污染问题被媒体曝光后,相关部门进行了治理,治理后的北小河虽然褪黑,但河岸四周的空气中仍弥漫着臭味。附近嘉铭桐城小区的居民告诉记者,他们还是不敢开窗,一开窗满屋子都是臭味。
北小河附近一家垃圾处理厂的一名工人告诉记者,目前在处理污水时,有相关技术可以除臭,但是污水太多了,根本处理不过来,加上城市规划的不断密集,没有专门的地方来处理这种问题,所以才会出现目前这种情况。
“倒”垃圾需多部门合力应对
城市越来越拥挤,垃圾的“产量”也在不断升级。但是,处理城市垃圾问题却常常处于需要却不被接受的尴尬境地。
公开资料显示,广东省广州市的首个餐厨垃圾处理厂准备扩大餐厨垃圾收购范围时,却遭遇了停产。这个“变废为宝”的垃圾处理项目建成时,曾受到各方的追捧,舆论一度认为这个垃圾处理厂让人们看到了垃圾合理利用的希望。但是,因发出酸臭气味,垃圾处理厂遭到周围居民的多次投诉,在运行一个月后,不得不停产。
此外,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的增大,特别是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入后,各地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厂的热情空前高涨,纷纷上马垃圾处理厂项目,但是,在这些项目中,有一部分因为不被居民接受而停建。
“现在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垃圾处理和附近居民生活的问题。”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聂永丰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北小河附近嘉铭桐城小区的业主方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在看房时,就发现离北小河近的楼区价格要相对低些,但即便如此,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买离垃圾处理厂最近的那几个楼区。
“因为过去许多垃圾处理厂做得并不好,因此在公众心中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在垃圾处理厂附近的一些住房不好销售,商场顾客也不多。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那些给公众带来影响的垃圾处理厂对附近居民作出相应补偿,另一方面要尽快加强自身建设,有规划地做好垃圾处理,以减少给公众带来的负面影响。”聂永丰说,提高垃圾厂的运用标准并加强监控非常重要。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垃圾处理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垃圾处理与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这需要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起来,加大投入。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垃圾处理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医治城市化带来的垃圾问题难以一蹴而就。
“我国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垃圾减量、填埋、焚烧和分类回收在内的合理有效的综合性处理体系。要想建起这样一个体系,不是靠一两个政策就能实现的,垃圾处理问题其实涉及到多个部门。但是,现在这些部门有的为了自身建设没有联合起来。因此,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以便有效地把这些部门集中在一起。”聂永丰说,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详细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建立这种体系要有长远的打算,因为垃圾处理涉及居民生活、健康、环保等诸多问题。
结束语
城市安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拆迁困境、看病难、养老困局、流动人口、收入分配不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由此引发诸多城市病。尽管城市病各有表现,但共同折射出的是公共服务滞后与社会发展过快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各种已显现的或者尚处于潜伏期的城市病?这是一个需要政府部门和普通民众共同来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