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将是必然选择
记者:目前,我国超过80%的生活垃圾通过填埋处理,各地反对上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排放会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该不该抵制垃圾焚烧?
潘家华:现在在城市密集区采取垃圾焚烧的办法是必然的,因为已经没有条件来搞垃圾填埋。而且垃圾填埋对地下水等的污染,比二噁英好不到哪里去。人们之所以恐惧二噁英,是因为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致癌物质,这是事实。而地下水只要水源有保证,稍微远离一点垃圾填埋场就行,这种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在填埋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问题,因为相关标准不到位。我也看过一些垃圾填埋场,一般来讲必须要建立甲烷的释放 和 收 集 体系,必须使用相应的化学溶剂。因为涉及到成本问题,很多填埋场不愿去做这样的工作。
记者:为什么中国城市垃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潘家华:现在我们的垃圾收集体系不是特别有效。很多企业在不收集的情况下,随意倾倒,或是中转的程序太多。用户到居民小区、垃圾处理站、中转站,最后到垃圾填埋场。在填埋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记者:一些城市原来也有垃圾分类的处理箱,但分类之后环卫工人还是把垃圾倒在一起。垃圾分类和垃圾监管哪个是症结所在呢?
潘家华:究其本质都是管理的问题,应该从源头到清运都有相应的设施。垃圾分类后,就应该分类清运,分类处置,现在没有相应的体系和管理规则。机制、管理、设施方方面面都不到位。
除了垃圾分类不到位,垃圾监管不到位更是个大问题。比如垃圾焚烧温度能够保证800度以上的话,二噁英的问题就可以解决。焚烧中间应该添加一点燃油或燃煤,而有的企业为了省电或者省经费就不添加。我在江浙看过几个垃圾焚烧厂,规模都很小。一些城市的可燃垃圾并不是很多,也拿去填埋,大规模燃烧垃圾的运输成本是比较高的。但从长远来看,垃圾焚烧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是一种必然选择,没有地方再来建填埋场。
垃圾处理是个大产业
记者:我国在垃圾处理这块缺乏资金吗?
潘家华:不是资金问题。现在用于垃圾清理的钱不少,每家每户都缴垃圾清运费,企业也缴城市建设税,地方政府掌握的资金也是相当大的,关键是资金的使用和分配问题。一是分配不到位,该多投入的却没有投入。二是没有好的成本收益匡算。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收集体系,需要多少土地、多少资金,资金结构中居民分担多少、税收分担多少、补贴多少,这些都要仔细考虑核算。目前在资金的使用上要么是一笔糊涂账,要么就是有钱就给一点,没钱就不给,随意性太大。
记者:现在垃圾处理受到应有的重视没?
潘家华:我们从来没有说不重视,关键是口头重视、文件重视跟实际重视是有很大差距的。不少地方政府是利益导向型政府,完全从眼前利益出发,而经营城市、经营土地实际上就是利益导向。如果是服务导向的话,政府就要很明白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整个城市的管理发展思路要发生变化。
记者:您是否同意市民素质影响垃圾分类这个观点?
潘家华:我觉得动不动拿市民素质说事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说法。为什么中国人在中国没有素质,到美国到欧洲就有素质了?绝对是管理的问题。垃圾处理是个很大的产业,清扫、搬运也能带动很大的就业面。现在清洁工待遇这么低,实际上是对人的不尊重。另外,公园里、马路上垃圾桶很少,一些还是坏了不能用的,在这个基础上指责市民素质就很不负责。
记者:垃圾处理能否走市场化的道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否应该通过立法来解决?
潘家华:垃圾处理这个产业被政府的低品质服务垄断着,企业现在没有机会来经营。如果进行一次真正的成本核算,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产业,也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服务。比如处理生活垃圾,绝对有利可图,只是要把思路理顺,把分摊的一些要素及方方面面的关系理顺。在惩治管理方面,立法不执行也没有用。现在都是政府大包大揽在管理,他自己不能监管自己,也就造成监管不到位或者说不易于监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