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观念有待提升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对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视大多是由国民的热情推动。美国国家历史保护基金会的建立就是由民众推动,但国内民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却不强。
“国内的有钱人比较倾向于把钱投到慈善上,对历史建筑的投资极少。”浙江省古建筑研究院院长黄滋说。
虽然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的资金来源中有“社会各界捐赠”一项,但目前,每年的捐赠款仍属“九牛一毛”。
另外,民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缺乏热情,还表现在历史建筑的产权所有人身上。他们往往嫌手续烦琐,资金太高而放弃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
历史建筑保护的世界经验
政府主导的“杭州路径”
杭州目前的历史建筑保护思路,是彻底的政府主导。
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市级区级各级财政投入。政府主管部门是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一般来说,一个历史建筑保护的缘起,是产权人或单位及热心市民的推荐,然后历保办牵头组织市规划局和市园文局共同召开专家评审会审核并确定名单,接下来就是调研、查找资料、撰写标志牌,最后是挂牌保护。此后,由历保办组织志愿者进行调查、区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巡查、市历保办工作人员不定期抽查,这样来监督历史建筑的保护。一旦发现问题,发放整改通知书到区里和产权人、产权单位手上,责令整改或修缮。
历史保护建筑修缮的具体流程则是:由个人或者单位申报到区,区建设局共同确定维修方案,再报请市历保办审核,市历保办牵头组织市规划局和市园文局共同召开专家评审会审核方案,再将方案返回区里、产权人或单位组织施工。
民间组织强力介入的“意大利模式”
古建筑保护隶属于文化遗产保护,在全世界,“意大利模式”尤其受人推崇。意大利的文化遗产保护,主体是政府,但在提供专业意见和监督两方面,民间组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意大利模式”的主要路径是这样的:首先,政府每年提供近20亿欧元的保护经费。政府主要由文化遗产部出面,文化遗产部成立门票价格管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拥有考古、艺术、建筑、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在这些专家的监督下,社会各方组成的基金会(包括很多慈善资金)或者私人企业联合体会出面经营管理文化遗产。
不论文化遗产的产权是私人的还是国家的,国家都有开发权和监督保护权。也就是说,文化遗产的经营单位要接受文化遗产部门专家的监督。文化遗产经营所得收入,比如门票收入,会回流到国库,用于遗产的保护。
而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作为,则要接受民间组织的监督。意大利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跟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一样,都非常发达。这些民间组织分工明确,有的精通文化遗产的评估,有的精通策划,有的精通保护,他们会给政府提供专业意见,而政府要改建拆迁重建遗产,都需要征求他们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