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数据采集与更新技术主要包括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地面测绘技术、GPS测量技术以及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这些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作业效率不断提高。尽管数据管理与表现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空间数据管理和应用的需求。这里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异构数据的挖掘、融合、集成与管理技术,开发实用的真三维数据管理与表现技术。在数据分发与应用服务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Internet的数据管理、分发技术,增强技术的安全度与可靠性。同时,需要积极研究解决实现数据共享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当前人们普遍将数据难以共享的原因归罪于政策和机制问题,实际上即使这些问题解决了,技术上的许多障碍还会制约数据共享的实现。
4、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原则与步骤
4.1 原则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合理分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资源共享。
数字城市无疑是数字中国的重要节点。未来的数字中国应该是一个由全部数字城市以及其它数字区域、数字专题等有机集合而成的一个巨系统。在没有政府主管部门全局规划和引导的状况下,将目前已建和在建的这些建设目的和目标各不相同、标准和平台各不兼容的数字城市集合成数字中国,其结果将是难以设想的。尽管对于具体城市而言,数字城市的建设是这个城市经济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必然,但如何应对未来全局性的城市间各类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的需求,如何将分散的系统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都不可避免地成为难题。因此,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是一项具有整体性、权威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在其中必须起积极的规划和指导作用。政府主管部门站在全局高度统一规划和指导,必将有利于数字城市与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有机整合,避免相互抵触和冲突。在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中,各有关部门需要在统一的体系下明确职责,通力合作,共建共享。具体实施时,则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坚持标准先行,并通过选择适当的城市作为示范,以点带面,分步实施。
4.2 实施步骤
首先,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启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计划;
其次,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以保障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三,加快制定若干核心技术标准,以规范和约束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实践;
第四,选择几个有较好基础且具代表性的城市作为示范城市,实施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检验完善标准规范,积累经验;
第五,在总结示范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稳步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同时,为了保障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顺利建设,特别需要从国家、地方甚至企业等多个层次解决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所需资金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资金问题可能是决定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无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任重道远、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