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堵了!”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 ,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市民对道路交通发出这样的抱怨。70余万城区常住人口,每年约1至2万辆的机动车递增速度,全长536公里的城市道路,无处不在申诉着南充市区道路交通的不堪负重。为日益增加的出行成本“买单” 的广大市民急盼解堵“良方”。
9月16日,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博士张南一行受市交警支队邀请,对南充城区道路交通状况“把脉”。经过2天实地考察和研究,专家为治疗南充交通顽疾,尤其是“肠阻梗”开出良方。
路网结构不完善
症状:目前,主城区的交通拥堵主要集中在每天上下班高峰时,五星花园附近的主要道路。从地图上看,我市的行政区集中在主城区北面,居住区集中在西面。北干道、人民北路、人民中路、涪江路成为市民往返两个区域的最主要通行道路,交通压力也是城区之最。与之相比,同样能起到连接两区域作用且道路条件较好的滨江大道、玉带路的车流量明显要少。
病因:现行的连接相应城区的环形路分流作用不明显,一些支路以路为市现象突出,导致大量机动车集中选择五行花园及周边道路等主要交通枢纽和主干道通行,主城区中心区域交通压力过大。
药方:进一步完善路网,合理规划布局,利用道路限行措施,打通重要节点,提高城区外围道路如滨江大道、玉带路等主要干道的利用率。同时,将交通干道和生活性干道进行划分,按功能分流,避免混合,产生交通冲突。
停车位不足
症状: 9月19日11时30分,莲池路两边划线的临时车位上已停满,剩下2/3的路面被大学、小学、幼儿园门口等待接学生的车辆占去了近一半。尽管有交警现场疏通,由此经过的车辆还是只得走走停停。与此同时,在五星小学、南充五中、南充高中等学校周边道路,也发生着同样的一幕。
病因:截至今年8月,全市机动车拥有量已突破30万辆,其中市辖三区近12万辆。主城区原规划的停车场点大多改建为商场,现有停车场点不能满足需要,导致一些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被机动车挤占,交通功能下降。
药方:路边划线停车挤占公共空间,影响交通,不是长久之计。一方面,政府部门可适当根据城市规划发展,给投资修建停车场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为避免出现专业停车场闲置、路面停车位车满为患的现象,可通过收费价格调节,促使车主主动入场,减少道路空间的占用。此外,对于车流量大、道路较宽的路段,在不影响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可对部分人行道进行加固改造,使之兼具停车功能。
路口分流减压
症状:9月20日14时,涪江路与西河中路十字路口,涪江路方向车辆正在等红灯,一辆摩托车等不及后来居上,直接从旁边人行道上越过 ,取捷径向西河中路驶去。由于涪江路两边的人行道较宽,经常成了三轮车和摩托车的“特别通道”。在城区不管是四车道,还是六车道,行人和车辆走错道的情况十分突出。
病因:由于主城区立体道路交通体系远未形成,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各种通行方式均集结于路口平面交汇,造成路口交通压力巨大,通行率降低。
药方:为解决同一方向车辆多导致阻塞的问题,可推行右进右出的流向体制;通过改造拆绿化带,对一些流量大的路口扩张;根据车流量的大小自动调整红绿灯的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路口拥堵。
提高管理水平
症状:20日上午10时, 五星花园文化路口,两名年轻女士无视路中间的隔离提示板,在两边协管人员的尖锐哨声中,一意孤行地横穿马路,而与之仅有一步之遥的天桥上,行人寥寥无几。
病因:城市交通管理社会化程度仍然较低。多部门担负着城市交通管理的相应职能,但并未形成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和相互配合发展的协作机制。交通配套设施不足的同时,现有的一些天桥、地下通道等交通资源却没得到有效利用。
药方:受地方经济影响,投入巨资改善道路硬件设施毕竟是有限,挖掘现有道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能有效疏导车流,缓解拥堵。可在重点区域、部分路段,使用隔离护栏 ,硬性督促行人走天桥;可设立交通信息台,实时通报路况,为车主指路;在路口设立可变信息板,根据路段监控,灵活调节分流。此外,可专门成立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在部门职能交叉时,及时出面协调,提高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