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南京最重要的路是哪条,你怎么回答?如果问你南京的城市灵魂在哪里?你的答案又是什么?也许大家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答案大多会集中在某个区域,或某条线上,而这条线就是城市轴线。
记者近日从南京规划专家处获悉,如同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城墙一样,南京也形成一个独特几何形城市轴线。它不仅能破解“为什么南京半城道路南偏东、半城道路南偏西”之谜,而且还为我们指明南京的最佳住宅朝向是东南朝向。
半城是南偏东,半城是南偏西
城市轴线是什么?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童本勤告诉记者,从狭义上讲,就是一个城市规划之初,按照传统对称等思路,在城市中间划定一条中轴线,其余两边的建筑都按该线对称布置,这样可以使城市显得更工整。从起源上讲,城市轴线具有政治意义,因为历代许多王朝规划城市轴线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举行重大礼仪盛典,工整的城市布局能使城市显得规模更宏大。所以,一般来说,现在的省会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轴线。
不过南京这个六朝古都的城市布局却很难谈得上道路横平竖直、十分工整。从地图上看,城南道路比如白下路、太平南路等路都不是四平八稳的,大多都是南偏西向,河西新城的道路虽然是网格状,但也存在这种情况;而鼓楼以北,由中山北路、三牌楼大街和察哈尔路、山西路、云南路等组成的网格图似乎偏移了45度,却基本都是南偏东向。
为什么会如此?南京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陈铎研究出了其中的奥妙。原来主城特别是南部地区多偏向西是因为南唐时城市轴线中华路就是南略偏西,它正好把内秦淮河的“V”形从尖端一劈为二,这样门东、门西甚至秦淮河就都是对称均衡的。而到了民国,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要从中山码头运到主城,这样就划出了一条南偏东的道路,连带使沿街布局的政府机构、住宅等都成了南偏东向。
中山北路南偏东是住宅最佳朝向
有历史记载显示,南京老城长期以来的南偏西轴线的改变并不仅仅是要建一条路来运中山先生的灵柩,中山大道的选线有着更多的考虑。
“民国时期下关可以说是南京最繁华的片区,其城市基础设施等甚至超过了主城片区,因此城市也需要建一条路来连通两个片区,沟通城市内部交通,便于城市整体发展。这些细节,中山大道选址的记录以及《首都计划》中都有一些记载。”规划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终,该线路选择了今天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这条线,并将民国的几乎所有重要机构都按这条线来布置,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南京城市轴线。
不过现在,从鼓楼以北到中山码头这段(即中山北路)在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已经衰弱。因此,陈铎认为,目前的南京城市轴线应当是:中山路以及向北的中央路、中山南路这条线,并于新街口分出东西两边的中山东路和汉中路,以及鼓楼向西北的中山北路,从图上看,就是个“斗”字少一点。不过前者中的中轴线(中山路以及向北的中央路、中山南路一线)是城市的主轴线,主轴线上的分支(即中山大道)则是城市的副轴线。
“你可不要小看了这副轴线,当年中山北路的南偏东布置可是引用近现代测绘科学及城市规划科学后决定的。”有关规划人员告诉记者,中山北路的南偏东,周边的住宅朝向也多随它,因为它正好指出了一个最适合南京的建筑朝向。因为南京的地理位置明显处于南方,而东南朝向和西南朝向的区别在于夏天西晒比东晒厉害,冬天西北风也较强,所以在南京东南朝向明显好于西南朝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