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2008年初沿线居民“散步”反对而中断的上海磁悬浮项目,近日正在悄悄酝酿重启。尽管在今年1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长韩正谈到磁悬浮项目时表示,“现在还在多方案比选和论证过程中”。然而,已有消息传出,在国家投4万亿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磁悬浮欲借此东风,再度上马。
1月29日,在中德两国总理举行的系列会谈后,中德双方签署了“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向中方转让部分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合作协议。
据知情人士称,上海市政府已就此项目和国家发改委进行了接触,前景乐观。
2009年2月7日早晨7点,上海闵行区梅陇西路罗阳路口靠淀浦河边上,中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打下了一杆钻头,周围居民敏感地注意到,钻探节点为“磁悬浮联络线右线里程、桩号为右CK17+774”。
2008年12月17日,《财经》报道,由上海市建委牵头,在上海市市政大厦召开了磁悬浮项目协调会。在这个内部会议上,通报了磁悬浮申报工作进展,并提出了磁悬浮部分段落“入地”25米的规划,各有关部门开始低调筹备沪杭磁悬浮上海段的动工。
在两个时间段中的2009年1月17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新加坡记者关于磁悬浮是否重启的提问时,韩正介绍说:“上海磁悬浮是把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这两个国际机场连接起来的一个快速干道,这是上海城市进一步体现服务功能,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一个枢纽工程,也是一个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个回答,被媒体普遍视为上海磁悬浮将继续建设的信号。
1月29日,在中德两国总理举行的系列会谈后,中德双方签署了“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向中方转让部分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合作协议。德国媒体2月最新报道,如果不出意外,中德将在今年4月份进行磁悬浮方面的合作。
上海市政府的口径依然是“该项目依旧处于论证过程中”,越来越密集出现的征兆却显示,上海磁悬浮延长线工程的重启,只是时间问题。
从“地上”到“地下”
重启的磁悬浮方案在原有方案基础上作了一些变更,最大变化是磁悬浮一部分轨道将由地上转入地下,以避开稠密的居民区。
2006年7月正式公开的《沪杭磁悬浮交通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沪杭磁悬浮将利用既有磁悬浮上海线,由龙阳路站向西南延伸,经世博园区后,穿越黄浦江直通铁路上海南站。磁悬浮线路自上海南站开始分成两路,支线向北,连接规划中的上海虹桥机场综合枢纽,而正线则向南,沿沪杭高速公路通往浙江的嘉兴、杭州。
最新的磁悬浮方案在原有路线上作了一些修改,考虑到拆迁成本过大,沿线居民反对,同时,也为了降低审批难度,沪杭磁悬浮上海延长线在浦东从现有磁悬浮示范线的终点龙阳路地铁站至卢浦大桥段几乎全部改走地下,与地铁并驾齐驱。经过调整后的地下线路,东自龙阳路站,沿白莲泾向西,在雪野路、南环路之间穿越世博园区,西至卢浦大桥。
参加过磁悬浮“入地”论证的一位专家证实,这段“入地”方案是在地下25米修建磁悬浮隧道,以减少磁悬浮的噪音污染和辐射,获得周边居民认同,同时达到降低拆迁难度的目的。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孙章分析,之前之所以引起民意强烈反对,主要问题就是隔离带为22.5米的距离。“虽然我们都强调,22.5米的距离,足可以让磁悬浮的辐射对人体无害,但他们都不相信。”孙教授说,现在入地25米后,引起居民恐慌的辐射问题和噪音问题,将大大减低。这样,因为民意不满的根本原因则得到解决,拆迁难度下降。民意对这个项目的重启能否通过,有着巨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