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量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由流量、结构、道路适应程度、交通量方向分布、交通量时间分布、道路运行质量等六类、十三个指标构成,适用于交通主管部门及政府授权管理机构、国家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主体、科研设计单位及出行者对国家高速公路交通量信息的应用需求。流量、结构、道路适应程度、交通量方向分布、交通量时间分布指标为反映路网整体交通情况的宏观指标,在应用上侧重于决策管理、行业管理、科研设计等方面;道路运行质量指标为反映路网实时运行质量的微观指标,在应用上侧重于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行业管理及出行服务。看似困难的庞大工程
在《规划》金字塔型的框架之下,需要这样一些填充的材料:30余个部省数据中心、22000余个调查站,共需建设资金30多亿元。实施过程具有点多面广、周期较长的特点,不但涉及到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而且涉及到道路工程、交通工程、通讯工程、供电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
看起来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是,相对于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及改造,在把这些工作分解到具体省份、具体部门,实现这个规划的建设规模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关键是各个地方部门能够真正重视起来。
为此,交通运输部在印发《规划》时提出要求,明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的实施工作,目前已通车路段、在建路段交通量调查站及其配套省级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的建设资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资金来源,待建路段交通量调查站的建设资金纳入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投资,交通量调查站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在高速公路通行费中列支。
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单位严格遵循规划确定的体系架构、调查站布设原则及布局、实施原则与实施序列和建设标准,坚持交通情况调查体系建设与高速公路发展相适应,与高速公路建设相衔接,满足交通发展和人民便捷、安全出行的要求。在规划实施中要优化设计,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建设质量,降低建设成本,最大限度的利用高速公路现有设施设备。
同时,要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提升高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体系的运营管理水平,建立长效、健康的高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管理体制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
就此,交通运输部也提出了两步走的实施思路,即在2012年前,重点建设各级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为调查数据的联网报送、处理分析和信息发布打好基础,同时加快调查站建设进度,实现调查站与道路主体工程的同步建设;到2012年后,实现体系建设与高速公路建设的良好结合,新建高速公路均应同步完成配套调查站的建设,保证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对高速公路运行情况的掌控。
亟待打破的瓶颈
“如何打破地区间的壁垒,实现整个路网的交调数据信息整合应用?应该说,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下阶段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杨建国说。
早在20 05年,山西省即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基于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的专用数据中心,山东省也于近期开发了《公路交调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另外还包括上海、江苏等地,都在交调数据信息的整合应用方面取得很多成果。但是,正如杨建国所说,面对当前多样化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如何消除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壁垒,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使社会公众享受到高质量、全面的交通信息服务,仍然是今后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举个例子来讲,目前高速公路动态交通数据的技术标准化工作就很不理想,不但省与省之间使用的数据标准不同,甚至一个省内部不同路段上使用的标准也不同,给信息的衔接和整合利用带来很大困难。”杨建国认为,标准体系的欠缺是整合不同地区交通量信息的瓶颈所在,其中,既有管理上的因素,也有技术上的因素。
交通信息服务既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又存在着合理的市场运作空间。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公益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
下阶段,交通运输部将在广泛听取地方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出台相应的交通信息服务管理政策来理顺交通信息服务的管理体制,界定政府公益性信息服务与增值信息市场化运作的分工。同时,通过制订和推广统一的数据和信息标准,消除技术上存在的壁垒,为跨区域的交通信息融合和服务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