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上海地铁通车那天,报纸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地铁的上海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如今,地铁悄临郑州。今年上半年,构成郑州地铁“黄金十字架”的1、2号线就将动工,这对450平方公里市区构想的大郑州意味着什么?对各个城市板块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大郑州】飞跃进入地铁时代
“郑州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没有地铁的支撑,是做不到的。”
“作为一个大城市,地铁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就像汽车产业对于工业。”河南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在学生时代的1980年,首次在首都北京看到了地铁,感到了震撼,后来到郑州工作,意识到大城市发展必须建地铁。
冯德显对地铁的首次震撼,更多停留在城市形象上,“那是一个豪华得不得了的东西”。现在,他觉得郑州建地铁更多考虑的是实用性,“1990年前后,郑州一年的财政收入只能修2公里的地铁”。
据了解,1990年,郑州的财政收入10.5亿元,GDP116亿元;2008年,郑州的财政收入已突破260亿元,GDP已经突破3000亿元。
事实上,2003年之前的郑州城市发展相对缓慢。1990年,郑州的市区人口170万,市区面积112平方公里。直到2002年,郑州的市区人口不过221万,市区面积156平方公里。
冯德显将城市发展形象地比喻为“步行时代”、“马车时代”、“汽车时代”和“地铁时代”。
在他看来,“步行时代”,城市圈的范围不过四五公里,“马车时代”可达10公里,“汽车时代”就会增加至30公里,而到了“地铁时代”,会飞跃至60公里左右。
2003年,郑州的城市建设迎来巨大的机遇——大郑州概念的凸显和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在随后的几年中,郑州市区面积年均增长2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年均增长近20万人。当然,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03年,郑州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02亿元;2004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4.8亿元。
根据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到2020年,郑州市区人口力争达到500万人、市区面积450平方公里。相比2007年的318万人和294平方公里,意味着之后年均增长14万人和12平方公里。
“郑州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没有地铁的支撑,是做不到的。”冯德显表示,地铁的修建是郑州城市化一个新的机遇,今后几年内每年的扩张速度可能比前几年更快,甚至翻番都是可能的,“今年建成,明年就会有跨越。地铁修到哪里,城市就达到哪里。”
【新格局】打通城市“任督二脉”
“郑州在大的格局上,会形成东西南北中全方位发展的局面”
“郑州上世纪90年代提出组团式发展”,冯德显介绍,比如高新区组团、经济开发区组团等,但由于交通不是很便利,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持同样的观点。根据对郑州城市规划多年的关注和研究,他认为,多年以来,郑州的发展形成了中、西大格局,2003年,大格局中又加入了郑东新区,基本形成东、中、西的大格局。在面积上,东、西的面积较大,在生活上,则依附于城市中心区。这三块虽然各有特色,但是由于交通不足够便利和铁路阻隔,相互之间的交往比较少,相对独立。“地铁的建设对于改变现有的城市格局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张保盈说,1号线横贯东西,会将东、中、西有效连接起来,打破过去的明显区分,人流也会相互交织。2号线对于“无足轻重”的南部、北部地区的未来发展将有很强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