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
要慎重 科学调研才能下结论
“征收拥挤费,国外虽有先例,但如果放在厦门征收,首先要先调研,厦门适不适用。”交通专家陈炳炎说,他详细研读过本报“拥挤费”的报道,觉得相关部门提出的暂时仍是个概念。
陈炳炎表示,“拥挤费”目前看来还是个规划,未经过评审和讨论,后续的工作还有很多。但他肯定,“这个思路是对的,关键是个程度的问题。厦门要拥挤到什么程度才开始采用这种手段,是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厦门规划院交通研究中心工程师丁明同样认为,某些区域是否要收“拥挤费”,需要慎重,经过科学调研才能下结论。
部门交警:还没到收的阶段
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收“拥挤费”,实际上是相当于收“进城费”,厦门的交通状况还没到收 “拥挤费”这样的阶段,当务之急要做的,是规范厦门的停车管理。
他说,拥挤费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质是利用经济杠杆调节交通,规范停车收费也是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建立停车收费等级,让地面高于地下、繁华高于非繁华、欠发达地区免费停车,老百姓自己会根据停车费来选择交通出行。
“一说到收费,老百姓肯定会骂。要根据厦门的实际,提出方便群众的可行方案。”他认同,从前瞻性的角度来考虑,对拥挤费进行研究,比如,要经过人大立法给予支持,要有相关的配套设施,设置换乘的地方等。
物价:将进行课题研究
市物价局一负责人表示,征收“拥挤费”,这在全国都未曾有过先例。
“首先,这仍是一个规划,或者说是一个概念,收费主体是谁,收费标准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征收,还要进一步细化,进入实际操作层面还尚待时日。”该负责人说,就目前情况而言,物价局今年的工作尚未涉及该领域。
该负责人表示,收拥挤费的设想还处在研究阶段,利用价格因素来缓解交通拥挤,与之前利用价格杠杆指导停车管理类似,因此物价部门下一步会在研究“价格杠杆指导管理”课题时,合并考虑。
立场
四问“拥挤费”
造成繁华区域交通拥挤,有很多原因:车太多,发生事故,车辆违规调头、停靠、变更车道等,车子找停车位时开得比较慢、迟疑、徘徊,乱停车影响交通,行人乱穿马路,红绿灯配时不够科学,公交车站不是港湾式的,影响前进速度……交通问题很复杂,收拥挤费能有多少效果?
收拥挤费目的是减少某个时间段进入某个区域的车辆数。假设时间段是傍晚6点-7点,按照中国的国情,不可能不让住在该区域内的人回家吃饭,这部分人肯定不会收费。到时,公务用车不会受到影响,大量回家的车辆不受影响,影响的只会是少部分车辆,效果能否明显?
过了限制时间,那些被限制住的车辆,随着其它车辆一起进入限制区域,会不会增加更大的车流,引起不必要的堵塞?在商业和住宅混杂的区域,收拥挤费间接减少了车辆数,会不会影响到商业的繁荣,商家会不会有怨言?
如果通过停车收费的杠杆,逼迫车主改乘公交车,或运用先进的诱导系统,在道路拥挤的情况下及时引导车辆选择其它道路,又何必一定要收“拥挤费”?
又或者,征收“拥挤费”,只是低碳语境下的概念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