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测算,北京市每增加1人,每日交通出行量增2.64次。目前,六环路以内地区日出行总量已达3500多万人次。
据北京权威部门透露,北京可容纳全市机动车保有量670万辆。预计2015年,机动车保有量可能达到700万辆,大大超过路网最大容量。如不采取措施调控和引导机动车使用,路网平均速度将低于15公里/小时,拥堵指数达到9.5以上。
挽在人们心头的疙瘩就这么重。
“四低”“三高”麻烦多
人“三高”了不好受,城市患“三高”也难受。北京交通“三高”显著。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东京实现这一变化用了12年,北京仅用了2年7个月,明年初有望突破500万辆。
北京机动车也是全球“最累”的——年行驶里程为东京的2倍。
与世界城市普遍的机动车保有量中心城区低、外围高的分布态势相比,北京市400多万辆机动车中的80%以上集中在六环范围内,高密度聚集。更重要的是,国外大城市中心区合理引导小汽车使用,小汽车出行比例从中心区向外围递增。而北京中心城小汽车出行比例在35%以上,与近郊区小汽车出行比例相当。
专家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本市购买车辆的门槛低、小汽车使用成本低、绿色出行意识低、替代出行方式服务水平低等“四低”。
“四低”给北京造下的麻烦不少。
北京买车几乎没有任何限制,而在部分国际大城市买车前需提前购买停车位。目前,北京四环以里小区街道占道停车日趋严重,按照城市相应规范测算,连新小区停车数量也超标一倍。
调查显示,44%开车出行距离低于5公里,而这个距离完全可以通过步行和自行车解决。为什么?开车成本才每小时2.5元,远低于上海和广州等。
调查显示,由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低,地面公交运行速度慢,换乘不便,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不断恶化,使购买小汽车家庭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