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治堵”成了中国许多大城市的一个公共话题。北京,江、浙、川等省市多个地方政府出台“限车令”或征收“拥堵费”之类的措施。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一些大城市也日益陷入交通拥堵之中。拥堵不仅造成时间和成本的浪费,也影响人们的心情,从而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让人们愉快地在一个城市工作和居住,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
治堵措施 本末倒置
但是,现在看一些城市推出或拟推出的治堵措施,给人的感觉是本末倒置,按照这些方法去治堵,不但解决不了拥堵问题,还会加重广大车主不应有的负担。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北京。北京如今被称为 “首堵”,道路越修越宽,地铁四通八达,错峰上下班和限行等手段也用上了,而且还有推出限购和拥堵费等,可道路拥堵的情况近年却并未有所好转,一场小雨甚至可能造成全城大堵车,弄得各方面都不满意。除了这些年来北京流动人口增加很快,以及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外,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治堵措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对症下药。
考察北京成为“堵城”的原因,首推规划失误,以及与此有关的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在全市配置的不均衡。其次是红绿灯设计的不合理。再次是高速路收费站点的不合理布局也影响行驶,造成堵车。
从后两个因素看,它其实与交管部门的管理不当大有关系,某种程度也可说,是交管部门人为制造了拥堵。
但近年来北京的治堵思路不是在上述几方面入手,着力于调整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力求做到公共资源配置的大体均衡,而是指望采用限行、限购和开征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等所谓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来解决拥堵问题,反映北京的治堵思路已走入误区。
北京要想真正解决拥堵问题,主角必须换位,由交管部门主导换成市政府主导。因为北京的交通拥堵还带有北京以外的一些因素。也就是说,北京的总体城市规划和功能紊乱是由北京作为首都所处的特殊地位而造成的,并非仅是北京自身城市规划不科学之故。所以,北京的治堵必须与北京的人口膨胀联系起来,并从全国的角度来统筹考虑。
拥堵起因:非均衡发展策略
具体来说,北京的拥堵之严重,与中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有关,或者毋宁说,是这一战略的产物与直接反映。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就中国改革初期的情况来说,除了缺资金、技术、市场以及处于普遍贫困这些共性因素外,各地在自然禀赋、地理区位以及人文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一背景决定了中国只能选择非均衡的发展道路,如果把有限的财力撒芝麻一样全面铺开,谁也富裕不了,最后只能是大家都穷。所以,邓小平在改革初期才会提出,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带动贫困地区,实现共同富裕。而北京作为首都,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先行先富”都少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