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决定仿照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做法,通过大幅度提高占道停车费的方式,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市民普遍关心三个问题:停车费猛增是否合理?涨价能否成为“治堵”的一剂良药?涨价后的巨额停车收费怎样使用?
“收费治堵”的每一次出现,都伴着舆论极大的反对声。成都市民的三个问题,其实都能在反对声中找到答案。看看已高收费的地方,那里的交通还在拥堵,其收费至今也没有公开透明,就知道这措施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治堵,就知道收来的钱是不是“用于交通设施建设”了。
舆论压力大,效果不明显,“收费治堵”为何还被一再仿效呢?关键就在于,对当地政府来说,“收费治堵”投入最小、收益最大。
投入最小。当地政府不用动脑筋,不用下力气调查,不用考虑交通拥堵的深层次问题,只“克隆”一下其他地方的措施,“治堵”的方法就有了。这样一来,当地政府不用花一文钱,只出一个文件,再搞一个听证会即可,几乎没有成本可言。
而收入呢?机动车临时占道停放收费是对占用城市道路资源收取的使用费,属财政非税收入。收费大幅增加后,当地政府的钱袋子马上就鼓了起来。并且,这样的高收费也为乱收费开了个“好头”。今天我可以用“治堵”的名义高收费,明天我怎么不可以用别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收费呢?财源滚滚呀!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在利用公共资源上造成不公平,而这不公平正对地方政府有利。收费高了,难以承担的是一些普通老百姓。成都网民“多余的嘴”说,“收费治堵”后,他每天的停车费用将从20元涨到62元,他承担不起。能承担起的,自然是公权部门和富豪。停车花公家的钱,公权部门的当事人不会心痛,而对富豪们来说,花那点小钱,算什么呢?“收费治堵”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放弃开车出行,把属于公共资源的城市道路和停车位,让给有权或有钱的人。
由此看来,“收费治堵”使一些地方政府通过看似合法的程序,来实现其特权。它不仅助长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懒政”习气,也损害了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