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广州正式发布30条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状况的工作措施。措施所明确的三大总体目标中,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到2015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力争达到65%,是打头的目标。
这显然是正确的。要保证城市交通正常运转,“重点发展公共交通”是必由之路。相比于“公交优先”,其他都是辅助性的手段。在我看来,现在只说“公交优先”,力度都很不够了,可以表述为“公交第一”、“公交核心”、“公交至上”等等。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城市化和机动化快速发展时期,效率最高是公共交通,不仅具有无可置疑的效率优势,而且还具有节能优势、安全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等等。但是,一到现实当中,要想落实“公交优先”,你就不难发现,全中国几乎没有一个“特优生”,几乎找不出真正通过发展“公交优先”从而把城市交通给解决好的先进典型。
无论对哪个城市而言,将公共交通摆在优先的、第一的、核心的、至上的位置,都是知易行难。这背后存在着诸多困惑与问题,比如:
政府的投入和公益性问题。对许多地方来说,想明确“公共交通属公益事业”的观念,都很困难。是公益事业,那么政府就得舍得投入。一些地方宁可在修路上大投入,也不肯在发展公共交通中投入多一点,因为前者是看得见的政绩,后者没有什么人会将其当成政绩。至于有网友说规定领导干部统统坐公交车上下班,那就更不靠谱了。广州这回将征求意见稿中“到2015年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的规定全部删除,倒是实事求是的,因为那根本就无法做到,给你开一张好看的空头支票,有什么用。
科学规划和基础设施问题。公交优先,必然要增加车辆、延长和开辟公交线路,而更基础、更重要的是,如何科学规划好城市空间与路网布局、建设好公交道路与场站。重视规划先导、推进设施建设,不是空口说说的。这其中有一个路权配置问题。一些城市在道路改扩建中,不给公交车留专用道、且把非机动车道(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道)压缩成“羊肠小道”,潜意识里就是“一切为小车通行服务”的观念。
公共交通如何达到“方便、快捷、舒适”目标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人口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城市人口将越来越多,在包括地铁在内的公共交通工具中,“把人挤成名片”还真不算夸张的说法,这样的城市公交让人望而生畏。如何才能让“有车一族”在上下班之时放弃驾车去乘坐公交?基本要求就是“方便、快捷、舒适”。一个城市理想的公交状态,应该是基本上“人人有座位”,这个目标在发达国家发达的城市基本实现了,而我们还真是处于望洋兴叹的阶段。只要想想实现“坐公交人人有座位”有多难,就知道实现“公交优先”有多难。
这一切问题,最终归结为一个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动力问题。缺乏强大的动力,那么,公共交通依旧是“老牛拉车”。如果“公交优先”、“公交第一”做不到,那么城市的“治堵”必定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