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领导干部学习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 昨听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作报告
“规划一个城市的未来,没有一个既定的公式,但所有的决定都应该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昨日上午,广州市召开第三场全市领导干部新型城市化发展专题学习会,邀请同济大学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教授作“新型城市化中的城市空间结构”辅导报告。吴志强认为,新型城市化的空间结构应具有八大特点,而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追求应当以创新为内核,生态节能低碳,智慧学习提升,社区注重民生,区域开放协作,文化多元繁荣。
中国城市化多生拉硬拽
吴志强说:“1978年~2010年的32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显著提高。”相对于世界先进城市如伦敦、巴黎、东京等的空间发展,多由创新创意、生态节能、区域协同、智慧技术、环境影响等五大因素驱动了新型城市化进程,不同的是,中国现有的城市化多为产业变化、土地财政等“生拉硬拽”而来。
吴志强提到,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3/4将居住在城市。“在城市时代,人类偏好城市生活,城市也应成为创新的孵化器”。
建议广州空间布局
一都市区
两新城区
三副中心
吴志强指出,经过几代人努力,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在新城建设方面已见成效,广州版图面积达到7434.4平方公里。其中最显眼的是番禺的星河湾、锦绣香江、祈福新村、华南新城等硕大楼盘逐渐成型,容纳了约40万广州新移民。而南沙、知识城的崛起也扩大了城市新城空间。
“建议广州的空间部局可考虑一个都市区(广州中心都市)、两个新城区(东部山水新城、南沙滨海新区)、三个副中心(增城、花都、从化)”,吴志强认为,东京的单中心向多中心城市化建设过程可为广州空间布局提供范本。
日本东京目前人口1301万人,通过建设多个副中心,分散城市的各类中心机能,使东京形成了一个多核心开放式城市布局,“多心型”巨大城市全面繁荣。至2010年底,东京地区逐渐形成了“中心区副中心新城周边新城公共大交通”的城市格局,建立了7个副中心城市、9个特色新城的多中心多圈层城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