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停车缺口率接近50%;目前九成以上城市车位使用率小于50%;30%的交通拥堵问题由停车难造成,日常48%的车辆须在车场排队,其中医院排队尤为严重。”
“停车难更多是由于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假如能够将上海、重庆的现存车位使用率提升到80%,即使不再新建停车场,也能满足城市对车位的全部需求。”
“十大核心城市,成都停车最难,此外,武汉、长沙、西安、苏州、重庆的停车难度系数,都要高于北、上、深、广。”
“北京CBD高峰一小时,用智慧停车APP停车,可累计节省社会时间成本239天……”
ETCP智慧停车产业研究院与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日前联合推出《2017中国智慧停车行业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智慧停车处于发展初期,目前表现较好的城市渗透率也低于20%,行业未来扩张潜力巨大。
本报告重点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苏州、成都、武汉、西安、长沙等十大核心城市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报告》研究表明,2017年传统停车位数量达到8000万以上,而停车位的需求数量则高达2.8亿。《报告》预测,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7亿,供需缺口进一步加大。
“缓解停车供需矛盾,光靠加大车位的供应量还远远不够。”《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停车缺口率达到50%,而平均空置率也达到51.3%,现有的车位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其中,上海和重庆的现有车位使用率分别只有40%和48%。若能够将这两个城市的车位使用率提升到80%,那么到2019年,即使不再新建停车场,也能满足城市对车位的全部需求。
“因此,提高车位利用率对于缓解停车矛盾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新建停车场。”《报告》认为,除了“盘活存量停车场”的市场需求之外,技术发展、政策利好,是驱动智慧停车行业发展的另外两大因素。物联网、车牌识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停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提供动力;政府愈发重视停车智能化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密集落地,为智慧停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利好。
有别于一些以数据研究为主而未能提出实践方案的行业报告,《2017中国智慧停车行业大数据报告》对行业实践体现出了足够的重视。
以商业综合体停车场为例,《报告》指出,商业综合体停车场在数据上存在三大特征,对应业态三大痛点:高峰期车流量为平均水平的1.9倍,高峰期拥堵严重;日均使用率仅为37%,闲时利用率不高;车主找车时长为平均标准的4-6倍,车主体验亟待优化。
对此,《报告》提出对应的运营管理优化方案:利用车位引导及夜间长租等方式优化车位配置,提升日均使用率,增加整体营收;通过视频车位引导/反向寻车系统,单车次平均节约10分钟找车时间,优化车主体验;对接商家优免系统,提升其用户管理数字化水平;量化停车行为及用户信息,助力精准营销。
北京通州某商业综合体在采用上述方案进行智慧化改造后,节约人力成本40%;车流量增加14%;周转车次提升6%;电子支付率提高了6倍。
此外,《报告》还从车主角度,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场景、不同族群车主的停车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旨在帮助提升停车场的建设和运营水准,并为城市规划部门从整体上优化城市交通、改善出行环境提供参考。
《报告》认为,智慧停车行业将经历从初步改造,到延伸应用,再到智能平台的三个发展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如:未来停车费将不再是停车场的主要营收来源,其将成为多个商业场景的消费入口和枢纽;智慧停车平台不仅能够以车联网的方式与车企合作,还可以与无人驾驶技术对接,同时,还将与共享单车、网约车、出租车、铁路、航空等其他出行方式联动配合;智慧停车作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依托其场景、服务和大数据,未来将更多地承担起解决公共生活问题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