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前日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提出设想:在交通、水务、地铁、燃气、垃圾处理、城建、亚运城等领域培育七大投融资集团。而在本月初,广州交通投资集团已经挂牌成立,水务集团也将紧随其后。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上述专业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集团将次第面世。届时,财政资金将直接划拨给它们。
最近几年,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资金供应短缺的状况愈发明显。尽管基础设施的投入每年数以百亿计,但仍然无法充足地应对大广州的整体目标。在此情形下,原本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或银行贷款的筹资模式显见吃力。而以市场为依托,拓宽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融资主体,形成多元的资金来源,正成为省外城市的主要选择。广州党政代表团在考察长三角城市群后颇受启发,加速推动改革的愿景。
从政府角度来说,城建投融资改革实际上是弱化公共财政投入、强调市场融资效用。事实上,类似的做法对广州并不陌生,尤其在路桥和地铁建设方面,引进外资或采取特许经营等合作方式屡见不鲜,BOT(即建设-运营-移交)模式正被更娴熟地使用。而新近通过的投融资改革方案显示,广州决意要在市政项目的投融资上实行扩张性战略,以期从根本上破解此一领域的难题。
对城市建设而言,投融资改革牵涉到复杂的市场化运作。在市政涉及的范围内,资源原先由政府完全掌控,在施行改革之后,其所结合及配置的各个环节将向市场开放,经营权、股权和资产等将被多元的利益主体分享。这同时意味着,广州将在公用事业的更多领域“创造”市场化的空间,比如污水治理。除了市场化的技术手段,相应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将被大量制订和激活。
显然,广州城建的投融资改革一旦铺陈开来,考虑到它的盈利潜力和回报前景,必将对社会资金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深刻地扭转现有的市政建设格局。不过,投融资改革的风险绝非为零,特别是在城市为公的特殊背景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平衡且恰当地处理好市场化与公共性关系,决定着投融资改革的成败。换言之,在设计具体改革形式之前,确保城市的公共价值应当成为改革的先决条件和不可动摇的原则。
社会融资的益处无需多言,对其弊端也应有清醒的预想。这么多年来,在市政垄断领域内,政府和市场失灵的例子比比皆是,监管力有不逮甚至逃避监管的行为频繁发生。在推动城建由行政垄断向公司垄断转变的过程中,政企分开始终是回避不了的壁垒,假如缺少严厉的监管,投融资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就此,国家审计报告所显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腐败即是佐证。
更需要警惕的是,市政作为公共消费品的特殊属性,一旦受制于市场资本,定将削弱城市的公共性。这方面的教训由投融资改革的先进城市——南京提供。在成功融资建造长江二桥和三桥后,股东取代政府的主导地位,原本的年票制等交通分流计划无法实现,城市公共目标被资本狙击。南京被迫收缩融资战略,独建长江四桥。类似的案例在某城市快速路中也露端倪。广州既然有心向长三角看齐,自然不能不思量。
城建中的政府垄断行业能否顺利地转身,进而形成健康的市场化格局是一回事;投融资介入公用事业,保证资本逐利的冲动被限定在适当的范围内,充分尊重民生纲要和城市规划,是广州改革的另一重难点。一定要克服为了市场而市场的短视效应,具体的改革举措要有前瞻思维,仔细斟酌市场化融资的多样安排,为政府布置公共目标留下充裕的回旋余地,防止以推动城建的名义陷入被动局面,总之是要严防坏的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