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特征明显,而传统的铺摊子、摊大饼式的空间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合肥要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必须未雨绸缪,坚定地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
合肥经验将为全国提供借鉴
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土地规划、保护、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任务的核心目标。我国目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尚不健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环境也未形成。
合肥以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为平台,推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促进相关制度改革,可以为全国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先行探索,提供借鉴。
·本组稿件由赵跃 采写·
敢闯新路 敢破难题
十大经验支撑合肥阔步向前
近些年来,合肥市“敢”字当头,敢闯新路,敢破难题,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土地管理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土地利用模式。
集体决策机制
合肥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土地市场管理委员会和城市规划委员会,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担任主任,市长吴存荣担任第一副主任,6位常委担任副主任,规格之高,全国仅有。
国土部门执行国家土地政策的层面由部门上升到全局,力度进一步加大,用地单位浪费土地的现象被有效遏制,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大幅提高。
项目规划优选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面向全国发布拟出让地块信息,广泛引导意向投资单位对土地开发进行深度研究,提出规划方案、经营计划等,从而为政府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提供最优的供应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制
从2008年1月起,按照统筹的原则,改变用地指标按区域一次性分配方式,由计划管理向项目管理转变。根据产业政策、投资强度、税收额度、就业岗位等综合因素,将用地指标向节能环保型、高附加值的项目倾斜。本着成熟一个分配一个的原则,把握土地供应节奏。此举不仅改变了县(区)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争指标,却忽视项目储备和土地利用监管的状况,而且通过土地规划、计划、征收、供应、监管扁平化管理,切实保障优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从体制上找到了解决土地闲置的新路径。
“双向约束”机制
以土地为“闸门”,对项目建设单位和政府双方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约束制度,实现建设项目用地长效管理。对建设项目设立投资强度、产出额度、上缴税收、就业规模等指标,明确项目建设周期,建立建设履约保证金、验收考核、项目退出等约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