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成为全国唯一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并不是偶然。能戴上这顶国家级桂冠,合肥靠的是较强的综合实力、开展多项国家级试验的经验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
这些年的发展让合肥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合肥,承东启西,南北交汇,区位优势明显,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升,合肥已成为沿海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并开始进入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的发展阶段,从而为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合肥市城市规模适当,滨湖新区更是处于建设初期,有利于采用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技术和新措施,建立一整套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
此外,国家在合肥已开展多项试点,特别是国土资源部对安徽省及合肥市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先后开展多项试点。众多试点项目成果为合肥市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试点工作,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和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合肥不可或缺的。省委书记王金山曾指出,合肥是安徽的合肥,理应为安徽发展做出榜样、做出贡献。在改革发展稳定问题上,支持没有时空障碍,什么时间需要就什么时间支持,什么问题需要支持就支持什么问题。省长王三运则要求,省直各部门都要支持合肥,尽快把合肥做强做大,使省会的综合功能、辐射功能、服务功能更好、更快地完善起来,成为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很有实力、很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省会城市。
试点将坚持五大原则
根据试点方案,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将坚持五大原则。
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用地,统筹节约集约用地与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群众利益优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保障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安全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
改革创新,因地制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紧密结合合肥实际,总结经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注重实效,探索土地管理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政策。
节约集约,效益提升。按照“总量控制、增量从严、存量盘活、质量提高”的要求,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示范带动,项目引领。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以示范区、示范点为引领,在市域范围内着力实施一批具有先进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建设项目,总结经验,积累成果。
合肥经验将为全国提供借鉴
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对于合肥,紧迫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市情让合肥必须转变
人多地少是合肥市的市情。就全国而言,目前耕地保有量仅18.27亿亩,已逼近18亿亩“红线”。合肥市现有耕地562万亩,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转变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作为新兴的省会城市,合肥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护资源、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积极探索,创造新鲜经验。
破解发展难题的唯一出路
中部崛起面临的资源、环境背景与东部地区发展初期已有很大不同,一方面,发展不足是中部地区普遍面临的最大问题,另一方面,发展的资源约束十分严峻。中部崛起的这一特殊难题首先表现为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合肥作为中部省会城市,既要奋力崛起,又要切实保护耕地。破解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难题,唯一的出路在于节约集约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