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反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同为50年,但平均使用寿命却长得多。如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25年、85年、80年,城市里“百年老屋”随处可见。
●经济发展可能导致建筑短命,但寿命仍偏短
“土木之工,不可擅动”是我们自古以来的重要建筑思想。为什么如今的建筑用不了多久,就面临被拆为废墟的命运呢?
质量往往并不是这些建筑提前被拆除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投资巨大、引人关注、建设过程中屡屡获奖的地标性建筑,极少因建筑质量出现问题被拆。
如南昌五湖大酒店,1999年还被评为南昌市优秀建筑,担任该爆破工程的指挥员薛峰松也认为,“房子修得相当牢固”,离设计寿命至少还有37年。
客观上,我国当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筑的新陈代谢速度快有一定的合理性。
“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发生了转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燕辉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多数建筑尽管在当时很不错,但以现在人们的需求来衡量,在功能、舒适度上已经比较落后。
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旧城改造扩建,也成为部分建筑短命的重要原因。刘燕辉介绍,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及其生活居住需求,城市不得不拆除一些旧城片区,重新建设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项目涉及的区域内,不可避免的要拆除一些建成时间不长的建筑。
即便如此,我国现在的建筑寿命依然偏短。专家认为,建筑功能不完善,并不一定要拆,可以通过改造、维修完善建筑功能和舒适度。之所以选择一拆了之,其背后还有很多深层次原因。
2.短命建筑的“杀手”
●一届政府一套规划的短视行为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
“许多建筑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拆除,问题出在不理性、不科学、难以持续的城市规划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而在制定了合理规划之后,一些城市的住房和城市建设,规划变更频繁,标准制定落后,也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还没建成就被拆除的合肥维也纳森林花园小区,根据官方说法,该小区影响了合肥城市景观中轴线———黄山路与大蜀山之间的山景,爆破之后可以将贯穿省城东西的黄山路“拉直”。是小区建设规划在先还是城市景观规划在先,并没有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