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青岛市著名地标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年;
2007年1月,曾经的西湖边最高楼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
2009年2月,曾经的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只有15岁的夏宫2秒钟内变成一堆废墟;
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
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地标凯莱大酒店宣布将停业拆除;
1.“青壮年”建筑为何“非正常死亡”?
●使用不足30年,短命建筑频出现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与亮丽景观相伴的,却是高楼大厦出人意料的“短命”。
翻阅近年来的新闻报道,记者整理了这份并不完整的建筑的“死亡名单”。除了这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其数量无法统计。这些正处在建筑寿命“青壮年”的建筑非正常“死亡”,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不久前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短命建筑造成巨大浪费,城市记忆随之流逝
“建了十多年或几年的房子被炸掉,有的建成后还未使用就被炸掉,这些仍然能够长久使用的建筑变为废墟,无疑对资源和环境都是一场灾难。”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
以南昌五湖大酒店为例,据估算,酒店拆除后将留下4万吨建筑垃圾,将占用大片垃圾填埋场地。
正是在这场“拆了建、建了拆”的运动中,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我们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
同时,“短命”的建筑也造成大量投资付诸东流。建设花钱、拆迁花钱,重建更是花钱,如沈阳夏宫当年投资即超过2亿元。而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作为奥运会官方接待饭店的凯莱酒店还投资了上千万元对酒店进行了重新装饰和布置。
建筑过于“短命”也造成了城市记忆的缺失。“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历史悠久的建筑,全部是古人留下来的文物,建筑寿命这么短,我们怎样靠建筑来保存民族发展进步的记忆?”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刘志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