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既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无奈之举
城市化,从空间形态上来讲,就是人口和土地高度集约化的一个过程,在物质形态上,则表现为城市容积率的增加,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陈喆直言,望眼世界,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大都市都是高层建筑云集。“如果高层建筑仅仅是满足人类对城市土地使用空间的需求,其发展也就比较简单了。而事实上现代的高层建筑还承载着诸多非技术因素,如体现商业资本的雄厚、城市的标志、甚至国家和民族的实力、地位和荣耀等。”
汉高祖刘邦刚打下天下时就对大兴土木感到不妥,丞相萧何对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这话也适应于当代高层建筑发展现状。“所以我们看到,早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层建筑比赛,也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上演。前些年,中国民众和媒体也对上海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大厦等建筑排为世界第一高而欢欣鼓舞、津津乐道。可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高层建筑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两个职责:人类的空间需求和精神寄托。”陈喆表示, 对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期的中国而言,城市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协调人口与土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建造高层、超高层建筑成为了我们当代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无奈选择。
发达国家的经验已证明,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建筑对人类而言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项。首先是安全问题—所有超高层建筑的安全防范系统,全部是建立在对已有灾难的认知基础上而设计的,而许多大灾难均具备两个特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而人类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
其次是生态问题,城市中大量高层建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的辐射体系,形成城市热岛。同时改变了城市自然空气对流,形成高层风或在冬季因阻挡空气的对流在城市上空形成由污染颗粒构成的霾,从而对人的健康构成危害。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的能源消耗和运用成本也不低。
陈喆强调,目前我们在修建高层、超高层建筑上的材料、财力等硬件上不存在问题,但在管理经验、思想、安全防范等软件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绝不能让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未来成为中国城市化之殇!
生态意识比生态建筑更重要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歌猛进,煤电水油等资源捉襟见肘的窘局频频出现。这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目前高能耗发展难以为继,必须改变发展方式!
面对这种现状,建筑界提出了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当然现在又提出了低碳建筑;尽管它们各有不同,但共同特点就是,以较小的能源和资源代价满足人类对建筑空间的使用需求。
国外有一些所谓的“深生态主义”学者认为,不论人类提倡什么样的生态建筑,都不可能完全对自然界无损害。他们认为任何现代建筑都是“寄生虫”,都会在自然界留下生态足迹。
目前有一种“积极”观点和倾向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欢迎,即建立在高技术水平上的所谓“生态技术”倾向的建筑实践,如诺曼.福斯特、伦佐.皮亚诺等建筑师的作品。“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上述高技派、高成本的建筑很难作到,所以它们根据本国国情,利用当地材料、被动式生态技术等,提出“地域生态建筑”。它包含着自然的、生态的和文化关联性内容。又因其与该地域的传统建筑有诸多相同之处,因此又被称为“生态文化”倾向的生态建筑实践。
目前,中国既是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也是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东部特别是北京上海,已初步具备发达国家的城市条件,而西部还是非常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特征。所以对待生态问题不能一窝蜂,要充分考虑地域性的差异和经济性,创造属于自己地域环境和文化的生态建筑。
对中国而言,在建筑设计和技术上,实现生态化,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关键是全社会要形成一种生态共识。生态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让生态(或绿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觉。“这也就上升到城市化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城市化建设硬件建设易、软件建设难。建筑的设计、建造需要生态手段,而更为关键的是:建筑运营管理中生态意识更为重要,尤其是市民的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