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2394.9亿元,年均增长41.5%,特别是灾后重建投资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呈“会战”态势,铁路、高速公路在建里程双双超过通车里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武都水库下闸蓄水,燕儿河等水库建成投运,新增有效灌面25.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38.6万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90.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26.3亿元,年均增长17.5%。
科技城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城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编制圆满完成。实施“973”、“863”等科技计划项目1400项,1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三新城”建设稳步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三网融合”试点初见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城市道路、人行天桥、缓堵工程、健康绿道、背街小巷整治等积极推进,城市新区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39.9%,比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绵阳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达到107万。
改革开放成效明显。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成功引进普思、艾默生网络能源、中国重汽、中联水泥等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累计引进内资项目2944个,到位内资1284.4亿元,引进外资项目61个,到位外资5.5亿美元。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6.4亿美元,年均增长13.4%。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得到加强。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集体林权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人事等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6万人次,在2005年基础上翻了一番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不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以村为单位的全覆盖,参合人数392.1万人,参合率达到99.3%。廉租房政策受益家庭3.5万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384套。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基础教育质量全省领先,高考连续保持全省“双第一”。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园区建设初见成效,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正在形成。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防治重大疾病和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强。依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群众性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效显著,莫琴琴勇夺女子柔道48公斤级世界冠军。文化新闻出版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荣获国家和省级多项大奖。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9%和97.4%。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总体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老龄、地方志、残疾人、信息化、红十字、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管理持续提升。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平安创建和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大调解”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信访工作体制不断健全,刑事发案、非正常上访等指标稳中有降。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得到健全,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重特大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改,各项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国防动员建设不断强化,预备役部队、民兵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高。人防、气象、工商、质监、移民、保密、档案、民族、宗教、外事、台侨、政府采购、防震减灾、住房公积金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扎实开展管理创新,切实提升行政效能,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应对复杂局面、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标准化,“两集中、两到位”落到实处。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各级政府自觉遵循的基本制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坚持实行公示、听证制度。创新“政风行风热线”,热线办结率达到99.7%以上。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782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604件,办结率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