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套规划评价的体系必须要改变,现在基本上整个规划的评价体系,从程序的设计,整个审批的过程来讲,基本上百姓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角色,还是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政治或者说技术的圈以内。虽然我们现在制度上已经有很多的设定和要求,但是目前的操作层面来讲,没有突破。如何从机制上能够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这可能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制度设定的最核心的方面。
案例: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起初汶川水磨镇提出要求是重新恢复当地曾经赖以生存的小水泥、小水电的工厂。但按照功能区要求,在产业布局上这不是合理的安排。为了让当地同意,当时政府就把村干部们带到云南丽江和浙江乌镇去参观,大家参观完了以后觉得很好,认为发展旅游比原来的发展方式好很多。
石楠: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公众参与,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通过一个平台,来形成政府专家和老百姓的共识。我可以讲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也是前两年建设部得到规划设计一等奖的案例。
当时,新疆的伊宁南市区要进行改造。这个地方是一个传统的民族聚居地区,相对来说老城区设备不好、能源供应、基础设施条件各方面都不是很好,生活条件的改善是老百姓非常迫切的要求,政府也希望做一些事情。
但具体怎么做呢?当时政府提出来需要做一个旧城更新改造规划,并找到了中规院。中规院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公众参与的方法,整个过程很坎坷,老百姓一开始并不是很信任你,并不想花很多时间扯这些事情,觉得说了也白说,你们也不听。后来中规院通过很多途径跟老百姓沟通,真正把老百姓想要的东西听进去,比如,老百姓最希望要小学,最希望把哪条路修好。至于政府原来想到的,或者是规划师想到的不是中规院最想要考虑的问题,中规院最先要考虑的是从老百姓调查的角度来讲,哪些东西是老百姓最需要的。最后,再把老百姓需要的这些问题再进行梳理,然后列出很明确的清单,再跟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形成一个大家比较一致的认识,也就让公众包括政府有了一个共同目标。所以,最后这个规划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
李铁:在灾后重建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世界银行和财政部开了一次研讨会,我介绍了有关水磨镇的经验。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谈到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是对灾区尤其是灾害严重受损地区,提出了产业外盈利的观点。当时这个产业外盈利的观点,受到当地地方政府的一定反对。因为当地政府和当地老百姓长期依赖于小水泥、小水电这些产业,比如说五小,十五小这些工厂都在山里,这次被地震彻底损害。起初,水磨镇提出要求是重新恢复这些小水泥,小水电的工厂。但按照功能区要求,这在产业布局上并不是合理的安排,只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利益,关系到村干部的利益,关系到企业家的利益,这是当时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我记得,当时佛山市在对汶川进行援建,他们就用了一个很好的办法解决。因为佛山市当时提出,水磨镇这个地区应该重点放在旅游上,并需要把所有工厂关闭,重点发展农家乐等。但是老百姓不同意,怎么办呢?当时佛山市政府就把水磨镇的乡干部们带到云南丽江和浙江乌镇去参观,实地告诉他们,这些镇的情况,人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游客,旅游能带来什么样的收入,然后镇发展的形态是什么样子,大家参观完了以后觉得很好,认为发展旅游比原来的发展方式好了很多。参观回来后,这些乡干部开始做当地农民的工作,最后一致同意按照佛山援建的方式来重建水磨镇。
后来,我们也组织很多人去参观水磨镇,那里已经是一个旅游非常兴旺的小镇,无论从景观上,从镇的形态上,从民族风情上以及旅游事业的开展上,都是成功的典范。所以,这个案例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形式,考虑到你利益结构的调整,考虑到利益的相关人员,并不是强制通过行政命令贯彻想法,而是让当地老百姓通过因势利导,通过外部因素来考察,来让你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回过头再促进你在规划内容的调整,按照正确的发展思路,来解决当地发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