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城市规划大部分沦为到处修修补补的工作。第一个把城市看做社会整合手段,全面审视其全部要件的人,是个既非建筑师也非规划师的人,此人就是《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的作者,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这本书首次发表时,书名是《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作者霍华德是个发明家,既在技术领域有所发明,又在社会领域有所创新。他的才干和想象力,不仅实现了机械内容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同样还应用于社会和城市建设之中,获得了显著成效。
本来,霍华德的想法并不直接涉及城市规划中的人工物质环境问题,也不涉及建筑形式问题。他最初的关注,起始于思索人类社会与新兴产业、城市用地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认为这些问题都是根本的社会问题。从这一点出发,他开始思考,能不能创造一种新兴的城乡一体化的模式,而且,结合20世纪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解释和解决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问题。本着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方法,霍华德提出了一个基本构想的原则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去形成建筑学的理念。第一个出来实施这个抽象理念,赋予它具体建筑形式的建筑师,就是法国的托尼·加尼埃。这个加尼埃出版了《工业城》,其中所表现出的美学新意和结构清晰这些特点,甚至比后来建成的第一座真正的“田园城市”莱奇沃思本身都更加接近霍华德原来的构想:莱奇沃思这座田园城市,是在霍华德著作的第一版出版五年之后才建成的。
霍华德的第一个贡献,是提出了有必要限制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他意识到,城市的无节制增长和扩张,不仅会导致城市自身内部的腐朽,还会造成宝贵农业用地的永久性损失,同时还伴随着农业和农村社会生活资源的持续损耗。霍华德还意识到,城市当中实际上存在类似细胞生长受到限制这种生物学领域的现象,尽管他没有使用这个生物学的比喻说法。他认为,每个细胞都有其生长规范和发育极限,如果超越了这个规范和极限,容纳细胞质的胞壁就会裂解,此时唯一出路是细胞发育导致新细胞的繁殖增生过程。当一个细胞发育到最佳状态时,其细胞核便裂解为两个,形成两个细胞。而人类的城市并非有机物,因而它的发展不存在任何自然制约,除非考虑到必须依靠有限的水源和食品供应。但是,城市存在一个社会极限,这种极限的标志,就是城市自身功能的流失、社会解体,以及倒退到原始状态的社会水平上去。而很不幸,这样的极限已经在现代城市的超常发展中屡次被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