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北京胡同、江南园林,这些曾孕育无数文人墨客深情诗篇的民居,正在城市改造中渐渐消失。如果我们的后人,必须到博物馆中去寻找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我们何以向历史交代?旧城改造,必然意味着推倒重来吗?如何留住城市的“根”与“魂”,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据新华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摩天大楼、西式洋房,充斥林立于各个城市,甚至连外国人都为之惊叹。但是,在大量的钢筋水泥建筑矗立起来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各个城市之间的建筑设计几乎都是相似的,而那些明显带有地方特色、区域韵味的,起着城市名片作用的传统建筑却在大量的消失。
易雪松
建筑也是一种文化,保护各地的传统建筑物和建筑特色,其实也是在传承和保护一种文化,守住一个城市的“根”。每当国人畅游国外那些古色古香的大街、庄园和教堂的时候,都会为之倾倒,更会对当地的保护强度投以赞扬和钦佩。然而在我们的周围,大量的传统建筑,乃至是文物建筑都因城市的改造升级而被推到、强拆,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个模子的“筒子楼”。这不免会让人感叹,难道在中国城市化与保护传统就是水火不容?难道历代的精髓都要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我们的子孙就只能从影像资料中去回味中华建筑风格的优雅与博大?这只能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和灾难。
留点城市历史给子孙,让他们能体验到小桥流水,观赏到戏楼牌坊,畅游于中式园林,以此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骄傲。留住城市的“根”就是在拯救我们自己。为此,这需要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既要实现“有机更新”,也要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群的历史文化风范;需要我们的城市规划不能热衷于面子工程,不搞不符实际的大拆大建,而要具有文化战略的眼光和历史传承的责任;需要我们把历史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创造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改善人居环境。
莫让城市化融化了“城市历史”,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一份必须落实的,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