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技术方面。如瑞典、荷兰,利用建筑节能解决保温隔热等问题降低建筑能耗。在这里,只要关上房间的窗户,即使没有空调,人的热量也可以保证房间里的温度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当然由于大西洋暖流的作用,这里的温度不会达到-10℃,一般在0℃~8℃之间,不像我国北方地区的温度那么低,但是这些国家的建筑隔热标准绝对过硬。“前些天在波恩气候会议期间,我的一位德国朋友开了一辆2.0排量的奥迪车,每百公里只耗4升汽油。他有什么妙招呢?因为汽车有这样一种装置,一见红灯自动熄火,熄火期间不消耗任何汽油。”潘家华关于利用技术创新降低小汽车耗油量的讲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第二是制度方面。欧洲城市重视规划并且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一步到位基本没有反复。而在我国一些城市,换一任市长修编一次规划,修编一次规划则大拆大建一次。在城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道路被“开膛破肚”,广场地砖被掀掉重铺。这种司空见惯的事儿在欧洲则极少发生。比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城市地面采用一种硬化技术,一百年也不需要更换。其实,在这方面,我们不是做不好,关键还是要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等方面做足文章。另外,欧洲所有的大学都是开放式的,我们的学校则是封闭起来的,学校的规模很大、人口众多,一口进,一口出,不可能不造成交通拥堵。这也是我们的规划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第三是管理方面。欧洲国家与国家之间不设置消耗能源、降低效率的缴费站,消除了国家之间的交通通行障碍,从而减少了浪费,实现了低碳。
第四是消费方面。欧洲民众普遍接受低碳、节约的消费理念,如日常出行选择慢行方式,降低碳排放等。在欧洲,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但大家都喜欢骑自行车。当然,那里骑自行车的条件比较好,有专用的自行车道,安全又快捷。一般来讲,每小时能行15公里,很少低于10公里。尽管欧洲的太阳光辐射比较弱,但很多家庭都自费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和太阳能热水设备,这种低碳消费理念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规范比创新更重要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要走出一条低碳节能的健康发展之路,靠创新更要靠规范。潘家华认为,相对于“硬”的技术来说,“软”的制度更为重要。
“对于创新这个词,我是很赞同的,但无奈的是,我们的创新实践似乎被歪曲了,往往是今天创新以后,明天把它毁掉再来创新一次,这无疑是一种高碳的浪费行为。”潘家华坦率直言,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首先需要的是一种规范,而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想当然的所谓创新。
如何做好规范工作?潘家华举例说,目前,我国最好的医院集中在北京,最好的大学集中在北京,最好的体育设施、文化设施也集中在北京,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蜂拥而至,交通不拥堵可能吗?如果将这些最优的资源分散一部分出去,“堵城”的局面或可改观。所以,我们还需要规划,需要一些根本性的改革,需要真正从体制入手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样才可能使得资源相对分散,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创新意识,其导向就是低碳可持续。其实,在国内一些城市已经有很多的创新实践。比如在河北保定,很多建筑的向南一面、向西一面,基本上都被太阳光伏这样的硅片所覆盖,实施光伏发电。山东德州一些高楼林立的新小区,突破了高楼不能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旧有观念,在高楼的上方安装了几个非常大的跨越高楼的装置,装置上面统统覆盖太阳能热水器,这样,整个小区的热水能源基本上就足够了。
我国城市化进程规模大、速度快,能不能不走发达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老路,而是尽快实现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潘家华对此持乐观态度。“其一,我们可以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其二,我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过去生产一吨钢可能需要1.5吨标煤,现在生产一吨钢只需0.65吨标煤就够了,这就是我们的后发优势。有了这种后发优势,我们就可以避开当年那种高排放、高污染的做法,探索出一条低碳发展的捷径。”
小编语: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制定实施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力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城市制定科学的规划,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低碳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