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大城市里,交通越来越拥堵、看病排着长长的队、购物拥挤不堪,诸多“城市病”让美好的城市生活大打折扣。
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一幅被描绘的智慧城市远景图也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发个手机短信,可为家中的花浇水;看公交站牌上的颜色,就知道路堵不堵,下一班车何时来;农贸市场中每块肉都有标签;智慧厨房可以进行食品索源,教您如何做菜,为您配好菜单……城市的“智能化”需要信息化作为基础,而要想实现这幅远景图,则需要各种资源作为支撑。
四大“核心资源”
“智慧城市”,狭义地说是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广义上说是如何尽可能优化地配置各种核心资源。
首先,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基础。城市里应该有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适宜居住,居民的购买力要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高,让他们能消费、敢消费。这都要依靠合理的制度安排,即老百姓收入与GDP增长挂钩。从企业角度说,职工工资也应该随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而提高,同时要参考通胀率调升最低工资标准。当然,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存在收入差距是必然的,但应防止差距过大。要减少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歧视,包括“统计性歧视”,如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要,以及性别歧视等等。同时,社会要靠创新才能发展,根据研究,创新者平均所得只是其对社会贡献价值的三分之一,因此要尊重有特殊才能和贡献的人,并从分配上适当地体现。
其次,城市发展必须以“土地”为载体。2000年,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提出了“精明增长”的理念,主要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来看,城市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发展,推动“精明增长”,势在必行。
再次,城市发展必须以“信息”为先导。信息产业的特点是初始投资很高,再生产成本很低,从经济学上说就是边际成本很低,运用信息技术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透明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交易速度,这在如今逐步推行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得到体现,电子商务所需解决的下单、支付、配送等链条都趋于成熟,物联网、传感网等方兴未艾,可见的将来,城市的信息化将随着技术升级而不断加快。
最后,城市发展必须以资本为后盾。中国的城市发展,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民间资本的力量。国有企业可以保持对事关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地位,其他行业则腾出更多的空间让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投资。
“智慧城市”重在用智慧的信息科技帮助人们克服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的提出,就相当于一个城市需要“大脑”一样。而“大脑”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核心资源,以城市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将城市经营起来。
所谓“智慧”,并不只是一个隐喻的说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现象。新的智能正逐步融入世界的具体运作比如研发、制造、购买和销售实体物品的系统和流程,执行服务的系统和流程,人员流动、货币流通,石油、水、电资源的流动,数十亿人的工作生活,可谓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