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以“绿心”为代表的两型规划为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群发展探出了一条新路。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编制处处长陈群元介绍,作为长沙市两型社会示范区之一的大河西先导区,在2008年建设之初,就运用“反规划”法,探索首先确定禁建区、限建区,再确定开发建设区,以强化生态保护。在该区120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区,有610平方公里被标注禁建红线,150平方公里被划为限建区,只有380平方公里被规划为可建设开发区。
“生态绿楔”则是武汉市提出的一个新型城市规划理念。武汉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以三环线为界构建起“1+6”的新型城市格局。自然丘陵、湖泊、江流恰好将六个新城组群分割,像楔子一样插进武汉主城。武汉市国土资源规划局副局长吴之凌告诉本刊记者,这些放射状“生态绿楔”还是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风道,可有效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发展一定要有边界,再不能走无限外扩的老路。”吴之凌介绍,目前,武汉三环线绿化带规划建设范围达3200公顷,近期规划建设沿道路两侧各建30~50米绿化带,以形成有效生态隔离。
培育两型市民
建设现代生态化城市群,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近年来,湘鄂两地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特别注重从老百姓身边事做起,使改革试验与企业的利益、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本刊记者在位于武汉市大华社区的格林美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看到,这里销售的商品包括节电、太阳能、可降解等系列产品,均明确标注了商品碳排放量。社区居民可在此寄售或交换闲置物品。报废商品也可在此分类回收,并被转运到工厂集中处理。
格林美公司董事长许开华介绍说,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超市实现了再生资源回收、二手商品寄售以及低碳产品销售和社区服务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减量化、再使用、循环利用的3R原则,把循环消费变成一项融入市民生活的商业行为。
宾馆酒店等巨型建筑体向来是城市中的大型耗能单位。2009年7月长沙市在全市宾馆酒店停止免费提供一次性日用品以后,2010年又进一步开展客房新型智能节电管理行动。长沙华悦大酒店副总经理彭跃峰介绍,该酒店积极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号召,近年来连续进行了锅炉、热泵、水泵、照明等改造项目,能耗水平连年下降,仅客房照明改造一项就每年节电24万度。目前,长沙市已有2万间客房进行了智能节电改造,每年节电3000万度。
市民主动参与为两型社会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在武汉常青花园社区,72岁的董少兰组织了“袋袋相传”缝纫队,用废布料缝制环保布袋,赠送给左邻右舍来替代塑料袋。目前行动“袋袋相传”已传到武汉800多个社区,共制作布袋40多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