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治山。全面启动矿山环境治理、开山塘口治理和工矿棚户区、爆震区、塌陷区等改造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面积1.37平方公里,解决了5万多人的安全问题;完成工矿废弃地复垦11.8平方公里。通过环境治理,一批百年矿区“旧貌换新颜”,大冶铁矿废石堆积区已建成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林,采矿坑已建成国家矿山公园,并成为4A级景区。
治烟尘不松懈。以节能减排为抓手,重点实施一批总投资达80亿元的节能减排项目;对中心城区企业实行“退二进三”、搬迁改造,推行集中供热,关闭城区小锅炉50多座,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两年达到320天。
据统计,近年来,资源枯竭城市累计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7.6万公顷。在转型过程中,这些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煤矸石、尾矿、冶炼废渣得到有效利用,采取措施治理土地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和植被恢复,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得到增强。
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带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提升。焦作、萍乡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枣庄结合棚户区改造重建台儿庄古城再现“江北水乡”,石嘴山通过矸石山改造、沙湖治理打造“塞上江南”……昔日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资源枯竭城市逐渐向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转变。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资源的枯竭是长期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转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阜新试点10年来,资源枯竭城市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多年来,“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如何破解”、“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资金从哪解决”、“矿山企业责任怎样落实”等问题困扰着江西省萍乡市。针对这些问题,2008年初,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江西省政府批准萍乡市开展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征收试点,对煤炭生产企业开征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主要用于采掘业所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治理,城乡园林绿化、植树造林,以及因采掘业引起的其他社会性问题。
煤炭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投入使用带来了“蝴蝶效应”。4年来,共计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准备金2亿多元,已全部投入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同时,萍乡市、县(区)、乡(镇)三级财政相继配套投入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资金10多亿元,带动社会资金30多亿元。结合资源型城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已治理沉陷区面积2.55万亩。投资4.5亿元修建了日供水20万吨的三口岩水利工程,切实解决城市矿区居民的饮水问题。
目前,萍乡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城区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出境水质保持三类水标准。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全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原来的“灰姑娘”已蜕变成“俏姑娘”。
据了解,为统筹规划未来一段时期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启动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进行科学分类、区别指导,并明确了不同类别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
为统筹考虑众多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成熟期的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避免重蹈资源枯竭城市“矿竭城衰”的覆辙,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推动将典型资源富集地区列为全国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同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已经列入立法规划。
十年转型,十年砥砺,尽管实现重生的路还很漫长,依然任重而道远,但资源枯竭城市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群众精神足、心气顺,城市想赶超、求跨越,转型发展工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借助资源型可持续发展东风,资源枯竭城市一定会像凤凰涅槃那样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