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北大教授周其仁说,"北上广"人口聚集程度远远不够,大城市病要依靠人才来"医治"。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当我们出门遇到交通拥堵时,不少人都会叹息一声:人多车多,这是典型的"大城市病"。很多人认为,现在应该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着力发展中小城镇。不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的观点却是:北上广这些城市的人口聚集趋势,跟纽约、东京等世界级大城市相比,还远远不够。
周其仁认为,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是城市化过程的自然趋势。人口向大城市聚集,从生产效率以及需求增长等方面,都能更好地拉动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大"而"密"的城市化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他举例说,"为什么在农村没人卖早点,城市却有人卖早点?"这是因为,人口聚集的城市,少数人有特定的需求,也会产生很大的市场,而农村地区发散的人口不能形成这样的需求。因此,人口向大城市聚集能够带来更为强大的内需。而且,大城市的高生产效率和高需求,往往更能带动乡镇地区的发展,从而降低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
那么目前北上广等大城市都出现的"大城市病"如何医治?周其仁认为,这些大城市病的病因不在于人口多,而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医治这种大城市病,解决之道是培育管理高密度空间的理念和人才,而不是抵制外地人进入城市。
《央广财经评论》本期嘉宾: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行政学研究室研究员贠杰。
北上广的拥挤,有目共睹。有人就形容,上下班高峰期,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车厢就像沙丁鱼罐头,二环基本就变称停车场。但是周其仁教授依然觉得,北上广这些城市的人口聚集程度不够。您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贠杰: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是有前提的,他反映的事实是北上广的人口多,拥堵情况,但是内在的原因应该是有不同的解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不同意周其仁教授的观点的。
欧美国家包括日韩人口向大城市聚集与中国没有可比性
资料显示,纽约以780平方公里的土地,聚集了1800万人口,创造了全美国10%的GDP,而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城市的GDP相加,只有全国的13%。根据这些数据,周其仁认为,北上广的城市化还远远不够,人口仍将继续向这些城市聚集。
贠杰:如果把中国的情况和国外做一个简单对比的话,可能能得出周其仁教授的结论。但是中国的情况和国外的情况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欧洲的国家,像英国、法国人口聚集度很高,聚集在伦敦、巴黎这种城市,但是他们整个国家的规模和面积以及人口的规模都是不大,所以他向这些大城市的集聚是有限度的。
亚洲也存在这样情况,像东京、首尔这些城市。
美国的人口规模幅员面积是比较大,所以像纽约这种情况跟中国的相对相似,但是美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比较均衡,东中西部各地的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情况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比较均衡。向纽约的人口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自发的过程,大家更多的去纽约来创业,但是他在本地的生活并不因为这种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这种原因来向纽约转移,所以中国这种发展不平衡以及人口规模体量的扩大,和这些国家都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城市化应该建立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
贠杰:我认为城市化本身应该肯定,但是城市化应该建立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失衡的城市化。中国目前的这种大城市化是一种失衡的表现而不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过程。
贠杰:不应简单的排斥这种大城市化或者发展中小城市的战略,但是首先要肯定的前提是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的大城市化和中小城市的发展。目前的城市化方式往往是建立在非均衡的基础之上的,大家为什么到北上广这些城市呢?就是因为他们经济发展水平高,收入高或者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比较高。这是大家向北上广这些大城市转移的一个首要的理由。现在我们虽然鼓励中小城市发展,但是因为这些方面制约因素,目前情况下中小城市发展还是非常缓慢的。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最有效的城市化的方式不是简单的排斥大城市化或者中小城市化,而是应该建在均衡发展基础之上的城市化。
贠杰: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大量的资源优先的投入到大城市里面,这是值得我们考验的问题。而且我们国家不同区域的功能的划分目前还没有一个总体的战略。每一个城市都是为了发展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甚至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但是这些城市地缘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没有按照大体量的城市来规划,在人口集聚的过程当中就伴发了一系列大城市病。如果发展规划不改变的话,大城市病没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贠杰:大城市发展中的理念转变首先体现在规划方面,现在的城市发展实际上没有一个长期的总体的科学的规划。比如我们现在经常遇到大城市一遇到暴雨就水淹的情况,我们下水系统在城市建立之初就没有得到一个长远的考虑,这只是整个管理理念滞后的一个很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