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松表示,政法部门与媒体打交道,说错话是难免的,关键是要转变态度。只要态度端正,不要想着出了问题就掩饰,把媒体看作公众的代表,说真话而不是说谎,即使说错了话也问题不大。只要这一点做到,其他的都是技术性问题,可以通过培训解决。
针对政法会议提出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等内容,张福松表示,这体现了政法系统的进步。
[关于户籍改革]
加快户籍改革难在大城市
京华时报:有观点认为,这次的加快户籍改革和十八大以后强调推进的新城镇化存在必要联系。
北大教授人口专家陆杰华:加快城镇化发展主要是中央着眼于将来为了带动国内市场作出的重要举措,意在扩大内需保障经济和谐稳定的发展。但是,如果解决不了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城镇化不论是50%以上还是更高,我们都不能将城镇化称之为高水平的城镇化,也无法如预期一般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京华时报:之前国务院给出的改革路径是分类改革,在直辖市和其他县市落户的难度各有不同,您认为这个路径会有变化吗?会有更大突破吗?
陆杰华:我个人认为,2012年2月份公布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表述是有一定区别的。
此前公布的通知是要分类逐步推进,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落户难易程度不同,县级市落户比较容易,而直辖市的落户很难。如果按照“加快”的要求理解,此前逐步推进的政策则会形成现实上的巨大反差。
因为,2.3亿农民进城的主要意愿还是奔着大城市去的,但是此前的通知却对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特大城市没有放宽,仍旧是如以往的政策一般进行比较严格的限制。
京华时报:那么,您的意思是,“加快”改革其实就是指在直辖市即副省级城市的户籍问题上进行突破?
陆杰华:我认为,这必是形势所迫。因为小城市的户籍问题比较容易得到解决,一直以来比较难解决的主要是东部的一些地级城市、省会城市,最难解决的是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特大城市的户籍问题。如果在这些“难点”上不积极突破,仅仅靠在小城市积累的经验来推进反而就会形成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大家关注度较高的异地高考、养老、医疗等问题都和户籍密切相关。
京华时报:但是这个问题也是这么多年户籍改革未曾突破的最难点吧,怎么突破?
陆杰华:还是需要顶层设计,这个户籍改革的综合方案还是必须由中央来进行设计,如果把这个权限交由地方政府,那么还是无法有实质性突破。
京华时报:问题是,怎样进行顶层设计?
陆杰华:首先要明确户籍制度改革依靠某个部门是不现实的,除了公安部以外,需要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门配合。户籍制度改革这么多年来无法获得实质性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之间存在利益博弈,户籍制度所附着的民生利益的保障需要改变相关财政政策,涉及到转移支付的问题,涉及到财税体制问题。比如有很多外来人口在东部享受教育,那么教育支出靠谁来解决,中央财政怎样拿出一部分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