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代表看来,目前,加快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产业联动不够,城市群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有效配套和衔接不够,公共服务对接不够紧密,资源共享程度还不够高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尤其是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协调对接。”江西省省长鹿心社表示,希望由国家部委牵头建立推进机制协调沟通解决城市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专家徐逢贤建议,4个城市的抱团发展必须要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发展才能避免现在简单的平面化合作。“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要设立类似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协调委员会的机构。”徐逢贤说,此外是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纲要、高速公路、高铁网络的完善以及产业资源等多方面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
>>延伸阅读
安徽更需融入长三角
程必定
近期,安徽提出要加入“中三角”,成为“中四角”。而此前安徽一直以来的提法是要积极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
对此问题,我认为,安徽加入长三角的意图不会改变,还要加强。这是2008年胡锦涛来安徽考察时提出来的要求,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安徽在整体上,在市场体制上,正在逐步融入长三角,这对安徽经济发展促进很大。安徽主要经济发展措施是加入长三角,特别是皖江城市带国家示范区,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目前已经带来投资1万亿元的规模。
此外,由于安徽所处的区位,在中部地区,承担了“承东启西”的功能。安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长江中下游,国家战略要推动中部崛起,中部要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板块。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安徽要跟着中部发展,这也是合理的。
在区域合作方式上面,安徽省已经正式加入长三角最高的合作机制。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建立了三级运作合作机制。最高一层是四省市最高领导的座谈会,8巨头每年一度的协商。第二层是四省市的协调会,常务副省长参加,主要在落实。第三层,长三角城市联席会议,本来16个核心城市,后来扩大为22个,三省各加了两个,安徽加了合肥和马鞍山,这是最紧密型的。
安徽和长三角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合作体系,从政府的合作机制上已经构架成熟了。
从市场指向上,安徽经济70%指向长三角。安徽省外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人流、物流、信息流、现金流70%是长三角
的。这也决定安徽是长三角的一部分,而不是中部地区一部分。
“中四角”的概念,构架是分散的,从地理上是很勉强的。中部四个城市群,跟长三角不一样的,长三角整体上是一个密集的城市群,联系很紧密,也是历史发展形成的。“中四角”是松散的,武汉、长沙、南昌,还有合肥,距离遥远,联动起来比较困难,主要的共同点就是长江。四个沿江城市群,是大的板块。中四角经济同构度比较高,互补性差,而长三角经济互补性很强,是长期形成的一个科学性的布局。
那么,安徽省内应该如何协调发展呢?我认为,安徽正在成长阶段,安徽的布局也在发展阶段,不断变化。
2005年,我在安徽省第一个提出江淮城市群,提议在“合肥经济圈”的基础上,扩大范围规划“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1+9江淮城市群。1是合肥核心城市,9是沿江沿淮的9个城市。实际上涵盖了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
三个地方合作,向南,和皖江城市带,沿江的五个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向北,加蚌埠、淮南,离合肥都是一小时车程。再加东部的滁州,西部的六安。1+9,正六方形。这样一个格局,在地理上是最经济的。全国没有哪一个城市群像安徽这样形态均等,空间最经济,而且都是平原加丘陵地区,中间还有巢湖。
安徽今后的格局,就是江淮城市群。201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中确定江淮地区被列入国家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在即将公布的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对此也有重要体现。
(作者系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