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沿长江经济带是一条重要的经济轴线。目前,中国经济的“沿江发展”正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正身处这条主轴之中。
近年来,长江中游湘、鄂、赣、皖四省省会城市GDP增速明显,远超7.8%的全国平均水平。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自去年底,“中三角”频频进入国家战略视野。去年底,在江西九江召开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作了一个风趣的比喻:围棋不仅讲究占“金角银边”,也注重在中间谋势布局,要做足“中”字这篇大文章。
2013年2月,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市在武汉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简称“武汉共识”)。“武汉共识”的达成犹如给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添上了“点睛之笔”。
产业集群优势各显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四个特大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合肥,呈“品”字型分布,分别为四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是四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和“核心力量”;并以四核为心形成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皖江都市圈共四大都市圈;四大都市圈,在各省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是带动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是推动四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逐渐凸显,武汉的钢铁、装备制造、光电子产业发达,长沙的文化产业和工程机械业,合肥的家电制造业,南昌飞机光电光伏、大飞机及零部件等行业在整体集群内发挥着明显带动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对合肥来说,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龙头城市的协同发展,其面临的市场也将更为广阔,获取的资源也将更为丰富。合肥能为其他兄弟城市提供一些资源和要素,最终达到“1+1>2”的效应。
湘赣鄂皖共铸第四极
翻开中国地图,以湘鄂赣皖四省会城市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区域近44万平方公里,包括40个城市,人口约1.6亿。看经济总量,湖北、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双双迈上2万亿元台阶,江西跨过万亿元大关,安徽达到1.7万亿元,四省全部进入“万亿俱乐部”。看发展速度,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四省依然保持2位数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增幅高3-4个百分点。看发展要素,长江中游得中独厚。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湘赣鄂皖成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丰富的水资源,密集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让这片土地潜力无穷。
如果说,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在中国;那么,中国市场连接的最大枢纽则非长江中游地区莫属。湖北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提出:“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判断:“在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也在寻求新的增长点,长江中游城市群风云正起,这里极有可能是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英国《金融时报》在题为《中国“中部崛起”正当时》的评论中说:“中国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表明,通过满足国内钢铁、水泥、化学制品、电力以及其他投资品的需求,中国有足够大的经济增长空间。”
统筹规划需要协调机构
但现实的另一面是,中部各省产业结构趋同、发展阶段相似。原本就存在竞争关系的四省融合发展之路,也绝非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