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今日(21日)举行。在“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分论坛上,国务院参事仇保兴表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经历的城镇化其实都是单向的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里面来。这种有去无回的城镇化模式是没有弹性的,中国在创新驱动城镇化过程中间使得城市跟乡村都能够吸引人口。这样在未来人口在城乡之间是自由流动的,是弹性流动的。
以下为文字实录:
仇保兴:各位女士、各位来宾,创新驱动的中国的城镇化,我认为有这么几点是很值得注意的。
刚才主持人也讲到了,首先我们要避开把人口更多地集中在大城市里面,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子。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改善小城市、小城镇的人居环境,改善他们的一些教育、医院和环境卫生等等的情况,多创造一些就业岗位,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城镇化跟机动化相伴随着。到了机动化,一百人有二十辆车子的话,这时候郊区化的现象就开始蔓延了。到了去年,正好是我们一百人中间有二十辆车子,这时候郊区化的现象会出现。为了防止郊区化现象应该保持高密度的城市发展,而不能使城市密度下降。
在这一点上,土地制度的改革包括城乡规划制度的改革、用地制度改革,都必须和服从于健康城镇化,而使城镇保持紧凑型发展。如果城市人口分散像美国一样,那就是没法纠正的错误了。
第三,城镇化的基础是建筑的分布,而这些建筑必须是节能的建筑,必须是绿色的建筑,这样才能使我们今后的能耗极大的下降。因为许多建筑的模式和供能的模式是居住者难以调节的,所以我们政府在这方面出台了强制性措施,到了2020年的时候一半以上的新建建筑必须要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这样我们使得城镇化结束以后建筑能耗会大幅度下降。
第四,在城镇化过程中间,也意味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特别是风景资源和自然的资源受到伤害。因为我们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每年消耗的水泥是世界上所有水泥产量的50%,所有钢材产量的35%。如果不加强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很多历史古迹会消失,很多历史的村庄会消灭。有许多美丽的风景会变成水泥钢铁。在这些问题上是刻不容缓,要强制性保护人类瑰宝。如果保护好了增值的高端绿色资源,为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延续使用。
最后一点,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经历的城镇化其实都是单向的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里面来。这种有去无回的城镇化模式是没有弹性的,中国在创新驱动城镇化过程中间使得城市跟乡村这两者是应该互补,这两者就表现出高度活力,这两者都能够吸引人口。这样在未来人口在城乡之间是自由流动的,是弹性流动的。根据我们的调整,农民在城市里面进行工作,到了55岁就90%的人愿意回乡养老。农村将来是非常廉价的,而且符合中国人心理的养老常识。
我们在上海、杭州观察到这个现象,退休的人在农村租一个房子养老。而且可以种蔬菜,可以避免城市污染,也可以避免一些城市压力。这种相伴随的城镇化过程,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我相信这种模式对减轻老年化的压力、城乡互补的发展,以及保持国民经济的弹性是非常有用的。
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中国沿海劳动力岗位损失了6000万个,但是这些农民工大部分回到乡里去了,使得农产品精耕细作上了一个台阶。而到了金融危机恢复以后,逐步恢复以后,农民逐步从乡间转移到城市里来。这种弹性结构对中国人口大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间要非常强调绿色发展,强调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来应对越来越紧迫的能源危机、水能源和空气的污染。只有坚持这样做了,我们能够走出一条有别于前面先行国家走过的城镇化的弯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