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已经基本完成,10月21日该项目在清华大学召开了成果发布会。吴良镛院士介绍了报告的研究背景、主要成果等。该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首都地区”的概念,并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多项构想。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是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也是清华大学985项目资助项目。项目开始于1999年10月,一期报告于2002年10月正式发表。一期报告在全球视野中审视京津冀地区(又称“大北京地区”)的走势。在区域层次上,报告建议规划“大北京地区”,综合考虑大北京地区的功能调整,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构想;同时报告指出了加强区域统筹管理,建立区域协调与合作机制的可实施方向。一期报告发表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影响着京津冀地区的空间规划与发展。同时,清华大学课题组对京津冀的研究也进入第二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区域协调等方面取得诸多成就,然而,在全球和区域视野中,京津冀地区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京津冀地区整体竞争力不高、京津冀区域发展协调程度不高、资源利用缺乏合理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等等。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要落实到区域空间发展战略上来,着眼于区域人居环境建设与改善,在空间上统筹解决经济、交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并且,京津冀的空间发展要考虑未来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要考虑更大的空间范围,即“首都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
面对急剧发展的形势和区域规划工作的新需求,课题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将一期研究中提出的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原则性、理念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进行深化和具体化。二期报告特别注重将区域研究落实于城乡大地空间,以首都地区和新畿辅的观念,采用批判性整合的研究方法,努力实现良好的人居环境与理想社会的同时缔造,地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应走入更高的境界。
二期报告提出,以“首都地区”的观念,构筑“一轴三带”空间发展骨架,即京津发展轴、滨海新兴发展带、山前传统发展带,以及燕山-太行山山区生态文化带。要强化发展走廊,形成京津冀地区空间骨架;要积极培育环渤海湾新兴发展带,从“滨海新区”到“大滨海新区”;要壮大山前发展带,建设山区生态文化带,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要协调城乡发展,做强县域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期报告建议,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区域空间发展。包括筹建整个地区的全天候运行的枢纽机场,推动渤海湾港口群的形成,构建综合交通通道,加块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等。
报告呼吁,要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继承和发扬文化统,创建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构建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区域文化体系,以首都地区整体文化复兴为目标开展行动计划,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加强区域与城市设计,创造京津冀地区独特的城乡建设艺术等。
报告还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地区空间协调发展的建议,包括开展政府间合作与非政府间协作,强化区域治理;建立“大滨海地区”概念,开展区域空间结构合作规划;以战略项目为突破口开展区域合作,加强规划实施的检讨与督察,以学术共识推进区域协调行动等。(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供稿 编辑 襄桦)